光明日报聚焦 | 实证历史 山东着力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12月8日,光明日报刊文《追本溯源 赓续文脉——山东、福建、江西中华文明寻根之旅》,关注山东等地新时代考古工作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
实证历史
着力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这是今年从两座女性墓中出土的陶器,这些陶器虽然有些破损,但是从陶器的摆放和布局来看,有着明显的分类特征。”近日,在鲁中南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山东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朱超和同事们正进行陶器修复工作。朱超介绍说,墓主人随葬品的分类摆放,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文明意识的觉醒。
岗上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沙河街道陈岗村东部漷河两岸,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被考古专家称为中华文明五千年在海岱地区的实证。岗上遗址的发掘,是“考古中国”重大科研项目“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取得的重要收获。这一发现,对于了解岗上大汶口聚落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礼制,以及海岱地区文明和早期国家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自1928年发现城子崖遗址以来,山东考古走过百年历程,一代代考古人筚路蓝缕、接续奋斗,构建起“扁扁洞遗存—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这样一条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新时代,山东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考古队伍不断壮大,科技能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重要发现、研究阐释成果丰硕,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2年以来,国家文物局设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课题,山东的“海岱地区古代文明化进程研究”“海岱地区夏商西周考古研究”两项课题获批入选。同时,山东省参加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至第五阶段的课题研究。围绕大遗址保护、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对汶上南旺分水枢纽、曲阜鲁国故城、泰安大汶口、临淄齐国故城、章丘城子崖、章丘焦家遗址等进行了考古发掘。对威海湾一号甲午沉舰遗址、利津铁门关等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2021年10月,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章丘城子崖遗址、临淄齐国故城、曲阜鲁国故城、临沂银雀山汉墓、青州龙兴寺遗址等6项入选。十年来开展的考古发掘项目,在相关领域解决了重要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实证了海岱地区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磊表示,要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总目标,着力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做好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再创山东考古事业新辉煌,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山东新贡献。
今年8月,中韩外长在青岛即墨古城举行会谈,让即墨这座焕新的千年古城走到了聚光灯前。
“即墨是我国少有的名传两千多载且延续至今、城址犹在的城市。”原即墨古城规划建设指挥部文化组成员陈海波介绍,公元前567年齐置即墨,迄今已历2500余年。现址古城始建于隋开皇年间,也有1400多年历史。
2013年,即墨古城改造全面启动。历经六年的建设,现即墨古城形成了“一城、两街、十景、十三坊”的整体格局,东、西门里大街为主要商业步行街,县衙、文庙、学宫等公共文化建筑散布其间,成为青岛文化旅游新地标。
“古城作为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现实载体,必须最大限度保持原有历史风貌;同时还要立足现实生活需要,科学植入现代城市功能和时尚生活元素,努力在新功能植入与传统文化保护中实现有机统一。”陈海波说。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追本溯源 赓续文脉——山东、福建、江西中华文明寻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