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额从5.65亿元飙到7.53亿元!德州董子文化街如何让传统非遗“牵手”当代手造
时间:2023-04-11 14:48 浏览:1057
分享:
四月的德州,春意盎然。走进位于天衢新区的董子文化街,飞檐飘逸的亭台楼阁、古朴秀丽的朱栏青瓦、熙熙攘攘的仿古街区……让人为之动容、流连忘返。文化街正式创建于2008年,作为山东省首批省级示范步行街之一,目前涵盖旅游、历史、文化等多类业态,汇聚了14位非遗传承人、10家非遗工坊、12个各级非遗项目。
漫步其间,一间间古色古香的店铺错落相邻,无论探访木刻刀笔书画艺术馆、还是与德州漆画创作大师攀谈,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别样的文化氛围。“街区先后吸引370余家行业经营机构入驻。期间,也曾遭遇发展困境,通过一次次突破重围,已将传统非遗项目与当代手造‘牵手’,探索出了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让老手艺发展成了大产业。”董子文化街副总经理费志振说。 一边“汲古”一边“润今”,文化街如何突破瓶颈、走品质化发展之路呢? 时间指针拨回至2007年,德州复建了董子读书台,并以此为核心,2008年建成董子园景区,引入山东兆光集团投资10亿元打造了董子文化街、董子园步行街、董子书院及民俗文化街。单就文化街而言,起初,这里类似于一个文化市场,主要交易产品是德州古玩、书画。另外,还常年举办拍卖会、奇石展、艺术沙龙等文化活动,一时间成为德州名气较大的文化街区。
但这样的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几年下来,首个周期的优惠招商政策到期,200余家入驻商户面临“坚守”还是“离开”的选择。而这时,兆光集团董事长王兆连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紧急召开了班子成员会、经营调度会,将文化街的“推陈出新”提上了重要日程,制定了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等系列措施。 更大机遇在2013年,董子文化街运营团队赶赴深圳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发现南方发达城市正在加紧布局文化产业,挖掘其中的无限可能。“我们在挖掘古玩、书画等单个文化企业,局限在招商招租模式时,人家已开始建设文化产业集群,这使我幡然醒悟。”王兆连当即决定,不再出售董子文化街的经营门市,统一进行集团化、产业化运作,次年,德州董子文化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文化产业公司要想经久不衰地发展、繁荣,靠什么?王兆连带领的经营团队发现:在文化街,有不少隐藏的老手艺作坊,代表了德州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亟需被挖掘、被保护,这里面不乏一些非遗项目。他们进行了细致走访与梳理,建立了一个大的文化资源库,并一步步帮助他们壮大发展、甚至成功“申遗”。 木人唐刀笔书画工作室是其中的典型案例,如今,工作室已扎根董子文化街13年,“来到董子文化街前,我经营的是一个小手工作坊,在街区管理部门的帮助下,我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工厂,产品从大型牌匾拓展到了家庭摆件,吸引很多大型客商争相订购。”负责人唐万武是该技艺的第五代传人,在他看来,街区不仅是他的“引路人”,更是让技艺发扬光大的“明航灯”。 以木为纸、以刀代笔,将中国书画镌刻于竹木之上,方寸之间尽展中国书画的风韵,这便是木刻刀笔书画。多年来,在街区与唐万武的共同努力下,木刻刀笔书画完成了产品结构提档升级,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到工作室再到前店后厂的转变。该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先后获得“好客山东”省旅游商品十佳品牌、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山东手造·优选100”提名奖、德州老字号等殊荣。同时,作为工作室领衔人,唐万武还不忘做好传、帮、带工作,已累计培养学员100余人,培养了一批能够传承技艺的能工巧匠。 “木人唐刀笔书画的成功不是个例,这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意味着董子文化街完成了从文化市场向产业平台的转变和过渡。”费志振介绍,到2019年,董子文化街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1项、市级非遗项目2项。 历经一场源自内生动力的变革,董子文化街欣欣向荣的繁荣场景再次“上演”。除了与日俱增的非遗项目,街区还集聚了书画艺术、影视传媒、创意设计等文化行业经营机构,总数由最初的200家增至370余家,营业额由5.65亿元升至7.53亿元。 “有了上次改革的经验,我们时刻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不能满足现状。”王兆连认为,改革的核心是不断创新,才能形成独树一帜的街区品牌。品牌创建的难点是什么?他发现,街区繁荣的背后,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非遗项目培育不够、创新手段单一、涉及面不广、后期运营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非遗项目是董子文化街的主营业态之一,要优先保证层级上不断档、数量上可持续增加。“街区上有很多技艺精妙的手艺人,一定还能挖掘出符合条件的储备项目。”面对发展难点,王兆连信心满满,他再次召集核心团队,探讨事关未来的“锦囊妙计”。接着,文化街再次开展“大起底”式走访,并详细记录、整理成台账后,再向业界专家请教,陆续发掘出了“祭董大典”“德州年画”“民间传拓”“女红布贴画”等9个非遗储备项目。 2021年下半年,天衢新区组织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选,此前,董子文化街已邀请业界权威专家,针对非遗申报召开指导座谈会,对街区拟报项目进行了逐一指导。最终,在公布的8个非遗项目中,有7个来自董子文化街。目前,这7个项目都已入选德州市非物项目,另外,省级非遗项目增加至3项、增加1项区级非遗项目。
不仅量足,还要质优。去年,山东省启动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运营团队再次捕捉到政策先机,开始顺势而为,着力将文化街打造成德州手造特色街区,将其中集聚的非遗项目、文化产业“包装”成高端手造项目,并利用专业化运营,帮助它们沿着市场化、产业化方向纵深发展。此外,还在街区美术馆大厅建设手造展示体验专区,展示非遗发展成绩、开展传承体验活动,将和香制作体验、金丝彩贴制作体验、手工竹木刻绘体验等10项手造项目纳入传统文化研学行,并在手造版权保护和手造文创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凡出自董子文化街的非遗项目,都要历经专业化的运营孵化培育,以帮其探索市场、转型创新、扩大规模。德州漆画项目传承人姚向东就是在街区完成的“质变”,他之前从事国画创作,借助街区平台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并接触到了漆画创作,“2022年,在街区的帮助和辅导下,漆画顺利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成立的工作室也顺利完成产业化转型,市场上的各类订单纷至沓来。”姚向东说。 借助德州手造特色街区的打造,董子文化街已培养齐鲁文化之星、德州文化英才、德州文化之星、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山东省突出贡献技师、德州工匠、德州首席技师等20余人,这些高层次人才累计获得各类美术大赛、创新设计大赛、陶瓷工艺大赛、旅游商品大赛等奖项200余项。费志振称,非遗传承人往往既要从事艺术创作,又要兼顾市场经营,很难有精力关注产业政策、荣誉申报等繁琐性工作,街区经营团队的职责就是尽全力帮助大家争取各类荣誉奖项和扶持政策,促进他们发展得更快、更好。 手造是非遗文化资源“两创”的重要抓手,通过上述数据不难看出,董子文化街将非遗项目向高端手造迈进的正确性毋庸置疑。总结来说,街区充分发挥了丰富的非遗资源优势,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为基础,推动非遗手造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出了新生机。 时下的董子文化街,所有手造非遗项目均聚焦一“新”字:新格局、新作为、新活力。“我们以手造文化产业发展为主导,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文化内涵深厚、产业繁荣发展的手造特色街区,正在为满足市民文化需求、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城市品质作出积极贡献。”费志振说。 “借助树立山东手造品牌的政策东风只是关键一步,着眼未来,想让非遗精髓从小众中彻底走出来,进入百姓生活,就要以更开放的眼界,找到它们与现代生活的更多连接点。”费志振坦言,在手造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街区的老手艺不仅得到了传承,还同时开新花、结硕果,但未来仍存在发展阻力,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广维度走出去,彻底打开市场开放的大门。 实际上,董子文化街早在2016年做过类似探索,积极组织相关企业组团走出去,先后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各类会展活动,不少非遗企业也借机收获了国际国内订单。费志振认为,曾经只是初步尝试,方式方法固定单一,今后需要拓宽思路,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做出更多可能性的探索和尝试,才能为街区企业和产业注入发展的“强心剂”。
的确如此,艺术之间互融互通,产业集聚的优势也是无处不在,道恒陶瓷艺术馆创始人刘欣对此就颇有感触,他主营项目陶瓷印章“申遗”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认为靠自己跑手续根本难以实现,更何况身在街区,还无形中享受着专业师资和市场便捷等各类资源的便利。“以前,我们也跟着街区部门去外地参展,但主要还是用自己的渠道来展示和销售。今后,通过非遗手造特色街区和借助平台积极走出去,对我们提升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是一件大好事。”他说。 当然,除了走出去拓展市场和销路,董子文化街的未来之路还需要向更深一度探索,那就是构建一条集“创意设计、生产制造、运营推广、交易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这样的产业集群建设得才有意义,发展才更有广度和深度、时间也能更持久。”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梁国楹提出了专业建议,他说,纵观飞速发展的新兴文化产业,董子文化街想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条,不外乎抓创意、抓产品、抓运营、抓统筹。“但不能忽视市场的力量,要把好的创意设计通过产品展现出来,比如打造文化IP、文化品牌,推出更多既体现传统技艺又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手造精品、爆款产品,同时做好数字赋能的文章,线上线下‘双开花’,让传统非遗和当代手造不在局限于文化街中,而是真正走出去,走进百姓生活中。”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