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2天丨太惊艳!非遗精品大集结,时尚出圈“沂”起精彩
“出圈”爆款频现
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来自全省各地的非遗技艺及传承人齐聚一堂,其中不乏人气爆款产品,老技艺与新时尚碰撞下,传统文化迸发出时代活力。
近年来,年轻手艺人的涌现为非遗带来了新思路。他们继承传统、大胆创新,使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一名“80后”非遗传承人,李派面塑第六代传人李斌专注面塑教学近十年,不断突破传统面塑的框架,创新面塑题材、手法。本次展会带来《醒狮十二生肖》《五行福龙》等文创作品,将年轻人喜爱的形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品精致巧妙,具有很强的文化气息和艺术吸引力。
(面塑作品《五行福龙》)
山东漆器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李程将漆器技艺与菏泽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推动漆器产业的创新性发展。本次带来的牡丹文创漆器系列产品,以菏泽牡丹为题材,运用多种漆器制作工艺,纯手工制作完成,在非遗与文化的双重加持下更加“光彩夺目”。
历史发其源,文化铸其魂。非遗频频“出圈”更为城市增添了文化内涵和时代色彩。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将带来作为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国家元首请柬重要组成部分的鄄城鲁锦技艺,本次展出的鲁锦桌旗、靠垫被、围巾、手包、香包等产品,将民族性与艺术性、现代性融为一体,见证着老手艺与新风尚碰撞出的时代活力。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带来被列为淄博文化灵魂“三件套”之一的周村丝绸,凯利织锦画、草木染真丝围巾、数码印花真丝围巾等丝绸文创产品更赋予了丝绸新的生命力。
(凯利织锦画)
老手艺创造新价值
谱写乡村振兴“临沂画卷”
文化自信带火了“山东手造”。在临沂,非遗文化撬动了产业发展,一批手造技艺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更有不少产品走出国门、销往全球,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这些在乡村振兴中创造“新价值”的“老手艺”也将来到展会现场。
小到果盘篮筐、大到家具橱柜,一根小小的柳条编织成大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临沭柳编形成了集种植、加工、出口为一体的外贸出口型产业体系,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沂欧拉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将带着柳编工艺品打造的生活创意场景参展。纤细的柳条,一头连着国际大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欧拉与沃尔玛、家乐福、宜家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供货合作关系。乡村振兴背景下,欧拉扶贫车间进行了改造,带动很多村子里的闲散人员和老人通过做柳编来提高收入,积极打造“柳编产业园”,依托产业解决上下游供应链就业8000多人,产品销往欧洲、美洲、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销售额达到1.8亿元人民币,并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莫氏绒绣作品《孔子》)
绒线细针妙手舞,“油画”方得绽指尖。百年传承中,莫氏绒绣不断改进和创新,观赏与实用兼具,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产品备受市场青睐,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达2000万。临沭宗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本次将带来一系列绒绣休闲旅游商品,两千多种不同色彩的纯手工毛绒线,形、色、神、光巧妙融合,历史传说、红色故事、生活画卷、自然风光等在方格麻布上生动呈现,这些产品不仅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与收藏价值,更成为周边数千名村民的“致富法宝”。
(费县手绣作品)
非遗传承研学行
助力传统文化“活”起来
随着传播媒介的丰富,非遗技艺重回人们的视线,传统文化有了新表达。近年来,全身各地守正创新,积极打造新型文化交互场景,探索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唱响文化遗产新韵。非遗研学正是让文化传承“活起来”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为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的威海市吉呈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把金属锻铜、铜版画、刻瓷、纸笸箩等传统技艺带到现场,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乡土教育、德育及知识学习相结合,寓教于乐,打造“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可受益”的传统文化学习交流窗口。
(黄河泥壶)
东营市建兴陶艺制品有限公司是垦利区重点围绕“黄河口黑陶”打造的实践基地,研学基地园内有黑陶收藏馆、民俗展览馆、国学馆等一系列研学项目。现场将带来黄河泥壶、泥杯、泥碗、泥哨、响蛋蛋、倒流香熏等产品。淘一把黄河口的泥沙,亲手拉坯、成型、磨光……泥土被赋予了崭新的生命。走进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更多人在研学旅行中读懂了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