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用群众幸福感来衡量文旅融合成效


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济南市千佛山景区脚下的山东省文化馆,迎来一波流量高峰。不少到景区祈福的游客,下山后直奔山东省文化馆,参观虎年非遗文创展、参与民俗手工艺体验活动、欣赏彰显齐鲁风格的山水画作。这是山东推动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几年,齐鲁大地注重打破文化和旅游的人为边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打造景点式场馆;扩大景区服务范围,让更多旅游供给成为讲好山东故事的载体。

科学策划,“广撒网”变“细织布”

1月开始,距离济南西站不远处的济南市图书馆新馆,进入“午夜开放”模式。馆内打造“夜读空间”,开辟出专门区域,配备近百个阅览坐席,增设近万册图书和200多种报纸,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阅读、借还服务,开放时间持续到晚上12点。

济南市图书馆新馆"夜读空间"   来源:济南图书馆

日照市的某公司业务员赵世伟,较早体验到了“午夜开放”的福利。春节前,他从日照赶到济南西站坐高铁,因车次换乘等待时间长,他从济南西站坐公交车,没用10分钟就来到济南市图书馆。

“待了两个多小时,简单翻了两本书。其实只要你坐下来阅读,每次都有体会。”赵世伟说,济南市图书馆的“夜读空间”,是泉城寒冬里的一束暖光,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开放胸襟和文明程度。

公共文化服务到了升级迭代的时刻,这是很多山东从业者的共识。公共服务机构部分传统的艺术普及项目,已无法满足当下群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因此,在均等化基础上凸显个性化、特色化,就变得时不我待。

2021年,山东136个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完成总分馆制建设任务。这些文化场馆,如何在服务当地群众的同时,发挥资源优势惠及外来游客?威海荣成市的探索值得借鉴。

荣成市文化馆利用总分馆建设的契机,在市馆和镇街分馆中开辟专区,设立文旅驿站集中展示景区景点、文创产品、旅游商品、旅行故事、旅游线路等,通过播放宣传片、专人讲解、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推广。分馆结合各自镇街旅游资源情况,印制宣传资料,播放宣传片,增设文旅商品伴手礼专区,由文化下派员专职负责进行讲解,宣传旅游资源,形成总分馆联动。

稳步实施,小车不倒只管推

近年来,文旅融合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个别地方出现急躁冒进的情况,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简单归结为资源相加或者功能叠加,走了一些弯路。山东文旅系统在具体工作中,坚持“资源整合、相互促进”原则,稳步推进,能融则融,且保证融得好、融出成效。

泰安新泰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探索的城乡书房,就是典型案例。

长期以来,基层公共阅读空间不足的瓶颈,制约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推动文旅融合过程中,新泰市创新组织和管理模式,通过政府部门与企业、社区等合作,腾挪空闲场地,升级为城乡书房。城乡书房既是服务当地群众的公共空间,也是向外地游客推介历史文化的窗口。

城乡书房建设启动之前及实施过程中,新泰市文化和旅游局也曾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但在新泰市委、市政府的保障支持下,当地文旅系统坚持为民服务初心,瞄准文旅融合的关键点,最终保证了城乡书房的陆续建成,目前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沂蒙老区临沂市更关注革命文物的精神弘扬与展示。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沉浸式体验节目  来源:山东沂蒙红色影视城

坐拥丰富的革命文化遗产资源,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促进文物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支持在文物保护区域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服务业和休闲农业,推介文物领域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发挥文物资源对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钟呈春介绍,未来临沂将继续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乡俗风情,加强乡村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保护传承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丰富乡村旅游的人文内涵。

注重反馈,受众成为座上宾

地处威海市的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如今愈发受到各界关注。

抓住自驾游兴起契机,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过去两年启动运营1001公里的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在全国首创非高速公路标准化运营模式,把全市90%以上的核心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实现“山海融合”“四季融合”“文旅融合”,将威海市打造成一个“大景区”。

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   来源:威海公共文旅云

在运营中,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投入使用首批15个驿站,研发“自在威海”智慧旅游平台,构筑起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运营体系;定制一句广告语、一个LOGO、一部宣传片、一本自驾游护照、7首原创组歌,构筑起专属品牌形象体系;利用“爱在威海”文旅品牌,推出20条精品线路和100个打卡点,构筑起自驾路品牌产品体系,单日流量最高突破40万人次。目前,威海的两天至三天“深度体验游”占比在旅游市场提升至80%。

文旅融合的好不好、有没有成效,归根到底体现在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上。

济南市商河县的文艺爱好者钱生斌,是跳鼓子秧歌的一把好手。鼓子秧歌是商河县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非遗项目,也是全县普及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文化体育活动。

“以前,我只在村里跳。现在,经常跟着乡镇文化站的队伍去景区跳,外边来的客人很喜欢。”钱生斌说,这些年商河县文化和旅游局对鼓子秧歌的扶持举措越来越“接地气”。不仅培养年轻人,还出面协调场地、组织比赛。应该说,鼓子秧歌已经成了商河县的“金字招牌”。

今年春节假期,钱生斌所在的队伍,应邀到商河县3家景区演出。一些居住在济南的民众,更是专程跑去商河看鼓子秧歌展演。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正给商河县的旅游市场带来勃勃生机和源源不断的客流。

来源:文旅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