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考古两会提案建议汇总!这些新方向要关注

两会文博提案建议

文物保护利用方面:

苏伯民代表:关注文物保护建议成立单独学科 支持建设科技文物保护平台

马萧林委员:建议加强新中国城市街区遗产保护利用


博物馆、纪念馆方面

王勇超代表:建议加快推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

贾樟柯代表:建议将博物馆纳入义务教育教学体系

刘万鸣委员:提高革命纪念馆线上教育与传播能力

杨晓阳委员:建设“中国艺术史博物馆”

卢永琇委员:推动中小型博物馆“内涵式”发展

张其成委员:关于推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立项的提案


考古学方面

袁靖委员:设立国家级政府奖项“田野考古奖


文物保护


苏伯民代表
关注文物保护建议成立单独学科 支持建设科技文物保护平台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苏伯民介绍,自己是长期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工作,所以比较关注文物保护科技、文物保护平台等方面的建设。

这几年,他连续提出把文物保护上升为国家的一级学科。就科研平台建设方面,苏伯民希望国家能够建立能长期支持的专门从事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和科学研究,包括一些关键技术研发的,这样类似于像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样的一个平台。

关于学科,文物保护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在行业内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所接受,也普遍可以说成为一个共识。他认为国家对文化遗产、对文物、对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去年国家文物局和科技部也出台了“十四五”相关的一些科技规划,这里边也列举了大量的在“十四五”期间需要开展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的一些内容。要完成这些内容,就需要大量的人才,也需要一些平台做支撑。所以,今年,为了咱们国家未来文物保护事业的一个健康发展,他还是向国家再次提此建议。(国际在线 葛大鹏)


马萧林委员
建议加强新中国城市街区遗产保护利用




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存在重视古代、轻视近现代的倾向。新中国城市街区遗产主要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城市特定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承载了城市的集体记忆和历史文脉。目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城市更新阶段,新中国城市街区遗产大多处于城市的繁华中心区,保护和管理问题日渐突出。作为新的遗产类型,新中国城市街区遗产的价值内涵和保护目标尚未形成广泛社会共识,资源底数和保护对象范围尚不清楚,部分重要的新中国城市街区遗产未纳入依法保护范畴,保护的规范标准较为缺乏。


各地在保护实践中往往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重视不足,保护乏力。

二是硬件老化,难于利用。

三是产权复杂,改造成本高企。


因此,马萧林建议:

一、明确保护重点,强化法制基础。

二、加强整体保护,延续街区风貌。

三、推进活化利用,融入现代生活。

四、加强重点监测,引导社会参与。


博物馆


安来顺委员:

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培养博物馆专门人才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安来顺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推动体系化和链条式设计协力培养博物馆专门人才的提案》。他提出,博物馆专门人才数量缺口依然很大,建议通过体系化和链条式设计,经过多方联动来共同发力专门人才培养,保证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


安来顺具体提出了三方面建议:


首先,做好以文博人才现存问题为导向的顶层设计。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全国博物馆人才建设的规划,立足全国和整个博物馆行业,提出近中期博物馆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政策、组织实施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加强对博物馆人才培养单位的指导。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对设有考古和文博专业的高校等培养单位给予更具体政策支持,例如,鼓励培养单位将更多资源投向其所在当地及周边地区的遗产资源,突出因地制宜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最后,突出行业主管部门在人才培养中的杠杆作用。建议文物主管部门全面总结评估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项目,必要时将重点转向对“培养者”的培养。(新华社)


王勇超代表

建议加快推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


“快速发展起来的众多非国有博物馆,显然已经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文化强国的一支重要力量。”全国人大代表、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说。

博物馆在展示人类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788家,非国有博物馆增至1860家,行业博物馆达到825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

去年5月,九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规范和扶持并举,加强对非国有博物馆业务帮扶,推动落实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指导非国有博物馆健全藏品账目及档案,依法依规推进博物馆法人财产权确权。

王勇超认为,政策的具体落实落地落细还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研究指导,加强监管监督。

目前,一些省份出台的文件规定和扶持政策,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政策覆盖范围、政策支持力度和政策配套性、操作性来看,地区之间还严重不平衡。

国有博物馆发展有国家投入和政策支持,其藏品大都出自考古发掘、捐赠等;非国有博物馆则主要依靠创办者个人投入资金,收集散落于民间的文物、民俗艺术品等。

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在政策支持、税费减免等方面待遇上期待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各种税费征收会使原本就举步维艰的非国有博物馆的生存更加艰难。国有博物馆实行的免费开放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性政策,非国有博物馆在这些政策的享受上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来就入不敷出的非国有博物馆几乎没有经营收入,导致日常维护费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更大困难。

“鉴于非国有博物馆多属公益性特质,更应该与国有博物馆在政策方面享有同等待遇,享受国家文化、税务、土地、金融等政策上的优惠,在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建设配套费等税费优惠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王勇超建议,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配套性文件,发挥国家层面的统筹指导作用,加强地方的政策执行力度,努力实现“政策落地”的良好预期。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情况下,对具有明显示范带动效应、公益性突出的非国有博物馆,尝试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并将其逐步纳入国家财政补贴名单,真正实现财政政策“公平对待、扶持引导”的作用。建议国家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有针对性地把非国有博物馆纳入其中,在规划制定、项目布局、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统筹考虑,提供发展机会,发挥非国有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王勇超建议,要把非国有博物馆作为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完善非国有博物馆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最大限度地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非国有博物馆常态化发展。

“非国有博物馆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藏品资源管理研究,也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王勇超认为,只有盘活馆藏资源,实施各类藏品的数字化登记工作,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数字平台,推进展览数字化建设,实现馆藏资源社会共享,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能力,讲述好中国故事。(国家文物局 徐秀丽)


贾樟柯代表

建议将博物馆纳入义务教育教学体系


2800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南禅寺、中国现存最早的道教宫观永乐宫……作为中国拥有古建筑最多的省份山西,如何让年轻一代深度感知历史文化遗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导演贾樟柯在2022年全国两会前夕,带来了他的议案。


“为中小学生制定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体验式学习的名录、路线,将博物馆纳入义务教育教学体系。”2022年全国两会前夕,贾樟柯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提出如上建议。


“过去更多的是走马观花的观光旅游,孩子们看到青铜器,很多时候只是好奇地看一下,或者在古建筑前拍个照。这次的议案与文化遗产教育相关,希望教育部门能制定一个适合中小学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名录以及相应的教材,并设立相应的课时,实行体验式教学,让中小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贾樟柯说,除教育部门,各地也可以因地制宜,做出适应本省文化遗产、博物馆情况的教学规划。


事实上,这不是贾樟柯第一次将镜头摇向电影之外的领域。2020年,贾樟柯提出有关老年人数字生活的建议,第二年,这一建议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贾樟柯提出将职业卫生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的建议。

履职五年以来,贾樟柯坦言“一直在学习”。“其实提议案和拍电影很像,都是解决生活中困扰自己的问题。作为人大代表,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建议来推动社会进步。所以这几年,我更关注电影之外的范围,以解决那些更为迫切的问题。”贾樟柯说。


以电影导演的视角和人大代表的视角看中国,两者有何异同?贾樟柯坦言,一样的是两个身份都需要有感而发。不同的是,导演讲述的是一段没有结论的生活感悟,而当人大代表必须得有一个相应的解决办法,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要更加敏锐和细致。


作为享誉国际的中国导演,贾樟柯曾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终身成就奖等数十个国际奖项。在中国电影票房达到472亿元人民币的今天,贾樟柯如何看待中国电影的发展趋势?


“从电影市场来说,经过2020年疫情带来的慌乱,2021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弹性管理趋于明显,科学防控给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喘息期’。从创作上来说,在主旋律电影比较突出的基础上,同时也要提升国产电影的多元性,鼓励作者的探索是最终助力中国电影创造活力的源泉。”贾樟柯说。


刘万鸣委员
提高革命纪念馆线上教育与传播能力


去年两会,我在调研地方革命纪念馆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支持提高地方革命纪念馆美术作品质量的提案》,至今仍在持续关注。作为美术家和博物馆人,我结合自己的专业,认真思考在全球疫情形势常态化的当下,如何利用线上平台发挥地方革命纪念馆在革命文化教育与传播上的作用,继续推动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尽管线上展览不能替代实物展览,但通过线上展示能强烈吸引观众迫切到实地目睹实物的意愿。所以,地方革命纪念馆应加大加强对互联网的合理利用,使各省市县建设线上展览等方式有效提升地方革命纪念馆在传播革命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现如今,各地区县地方革命纪念馆虽然已进行了线上宣传,但内容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完整性,且形式表现为单一缺乏丰富,有待改善。具体建议如下:

一、组成专家团队针对各地方革命纪念馆线上展陈进行实际交流指导。由国家级党史、近代史、博物馆学、艺术、设计等领域的专家联合地方专家通过线上考察、线上交流、线上指导等方式对地方革命纪念馆现有的展陈进行把关,同时给出合理、可行的修改、调整意见;地方革命纪念馆根据专家团队的指导,对展览大纲、展陈作品、展陈方式进行修改完善,经专家团队二次审核后,形成完整的线上博物馆展览方案,持续普遍推向全国乃至世界。线上展览具有实施成本低、改陈灵活、参观方便等诸多优点,同时也是对线下展览改陈效果的初步检验,在疫情常态化的当下,此方案尤为重要,后续可根据观众线上反馈意见推动线下展览改进。实现观众线上、线下互动,充分发挥数字化科技化的优势。

二、建议国家艺术基金以专项课题对地方革命纪念馆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同时配合主流媒体加大宣传、推送力度。由专业技术团队以线上博物馆的形式呈现于电脑、手机等客户端,拓宽媒体推送渠道。这对于当下因疫情影响而参观受限的地方红色旅游来说也是因特殊挑战带来的机遇,它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时下新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有利于新时代背景下优秀革命文化的传承。

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线上革命主题展览从内容到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层观众的需要,特别是适应青少年的需要。红色基因的注入要从孩子抓起,在幼小的心灵注入无私、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一生记忆深刻。对同一重要的革命文物、文献及重大历史事件等,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以艺术的多样化表现方式和阐释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开展传播教育,如利用实物图片、连环画、动画、沉浸式体验、舞台活化、精品文物短视频、云展览、云直播等形式进行图文并茂地全方位展示。以完整系统多样的形式确保各年龄层、不同知识背景的观众都能有温度、有共鸣的方式深刻理解伟大的红色文化,在提高对革命精神理解、认知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

杨晓阳委员
建设“中国艺术史博物馆”


今天,我们面临着艺术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这一现状与我国缺乏广泛的艺术史教育不无关系。如果社会对艺术的基础知识不了解,对艺术发展的历史每一个阶段的特色和艺术发展的线索没有基本的认识,那么民众对当代艺术作品价值的判断将没有标准和依据,进而导致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仅仅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以至于人民的审美和市场缺乏对“高峰”的需求,导致“高峰”没有平台、没有市场。这对我国艺术发展从“高原”迈向“高峰”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艺术史被广泛地从学前教育一直贯彻到终身教育,它是每一个公民的必修课,对艺术史的基础知识的广泛了解,使得社会整体对艺术创作、艺术创新的认识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反观我国的现状,全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仍然偏低,在高等教育里艺术教育又很薄弱,加之我国没有艺术史博物馆,种种原因使得国民虽然有一定的审美需求,但对艺术的认知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建设具有自己文化传统的中国艺术史博物馆。使得中华民族对自己的艺术的发展线索有所了解。同时,只有建立了中国艺术史博物馆,才能连接世界艺术史、看到人类艺术发展的共同点。所以我建议要尽快建立中国艺术史博物馆,要尽快立项,要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计划落实、经费落实,要有时间表,要有路线图,要有最终的目标设定,限期高标准地建成中国艺术史博物馆。这将对中国文化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卢永琇委员
推动中小型博物馆“内涵式”发展

如何推动中小型博物馆更好发展是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一直关注的问题,今年她带来了关于推动中小型博物馆“内涵式”发展的提案。

卢永琇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在场馆建设、文物保护、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公共服务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十三五”期间,全国博物馆数量由4692家增长至5788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博物馆建成开放;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未成年人观众数量由每年2.2亿人次增长至2.9亿人次。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博物馆在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以及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持续增强。”卢永琇说。

但通过调研,卢永琇发现博物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存在,行业结构、布局不够合理,整体发展不全面、不均衡,“质”的提高与“量”的增长不协同。特别是数量居多的中小型博物馆,在发展定位、体系布局、功能发挥等方面的薄弱,制约了博物馆行业总体发展水平和社会贡献率的提高。

卢永琇列举了中小博物馆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几个问题。一是中小型博物馆定位不明确。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差异,中小型博物馆建设中往往存在布局不合理、定位不明确的问题。

二是藏品数量少、运营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有些中小型博物馆馆藏不丰富,难以推出具有吸引力的展览陈列,又由于经费不足,软硬件条件难以改善,部分中小型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三是中小型博物馆专业人才相对短缺。中小型博物馆人才队伍整体水平较弱,在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亟待提高。

四是管理观念需改变。多数中小型博物馆缺乏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缺乏资源共享理念,中小型博物馆之间文物资源的共享利用水平以及与社会公众的共享利用水平需进一步规划与提升。

卢永琇建议,国家文物局应联合各地政府部门,进一步优化博物馆布局,克服“千馆一面”弊端,改善大型博物馆“人满为患”、中小型博物馆“门可罗雀”现象,推动中小型博物馆“内涵式”发展,建设主体多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富有特色的博物馆体系。

具体实施上,卢永琇认为要完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全国博物馆建设布局。统筹不同地域、整合不同层级、协调不同属性、促进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发展,提高博物馆内部管理和外部治理水平。破除同质化重复建设现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支持省级、重要地市级博物馆特色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博物馆生态,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文化偏好和知识需求。实施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引入奖励机制,提高博物馆公共服务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水平,实现博物馆高品质、差异化发展。

同时要坚持开放共享,多措并举盘活博物馆资源。充分发挥大型博物馆资源、专业人员优势和“龙头”作用,制定博物馆帮扶方案,开展对中小型博物馆藏品管理、展陈设计、布展提升和观众服务为内容的一对一帮扶,提升展览和服务水平。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群落,将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在空间上聚集,挖掘优势资源,彰显各自特色,实现游客资源共享,形成规模效应。

卢永琇还认为应加强社会联动,深耕小众群体培养。引导中小型博物馆深入社区,推动博物馆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形成植根于社区、更贴近市民的博物馆发展格局。鼓励中小型博物馆精准设定受众群体,深耕主题,精细专业发展,在策展方式和传播渠道上与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增强群体的接受度和沟通黏性,提升自身“可见度”。(国家文物局 李瑞)


张其成委员
关于推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立项的提案


一、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发展的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一系列适应中医药发展和博物馆建设的法律法规文件相继出台。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202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2021年3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宣布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将作为重大项目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


二、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各地综合性博物馆的新建、扩建和改造以及各类行业博物馆的出现都显示出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我国尚缺乏一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医药健康类行业博物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建立,将向世界展现中医药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璀璨的中华文明,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三、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是助力首都北京文化中心定位的有力举措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首都城市的文化发展布局,强调要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进文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提出“北京要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截至2020年底,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已达197座,但还缺少一座反映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家级中医药行业博物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建立有利于展示国家首都形象。


四、建设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是传播中医药健康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养的重要平台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建立,将为公众提供了解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平台,进一步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文化需求。通过中医药文物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中医药健康知识,有助于提高人民大众的健康素养,也有助于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近二十多年来,几届政协委员多次提案。2020年3月中央编办批复设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为副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财政补助事业编制55名。然而至今还没有立项,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特提如下建议:


一、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在国家发改委的立项审批工作。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并投入试运行,将之打造成为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推广中医药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进一步凝聚中医药全行业奋力拼搏的精神力量,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二、进一步推动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在北京的选址立项工作,尽早在北京市核心地区或交通便利区域建成实体馆。在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及文化中心发展定位的推动下,更好地发挥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展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作用,更好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进一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三、抢修“太医院”,建设燕京中医药博物馆,实现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一馆两址”布局。配合北京中轴线申遗,对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的“太医院”进行腾退、修缮、保护。与新建主馆形成互补。新建主馆侧重于全方位、全领域、全图景式展现中医药发展历史;“太医院”馆侧重于展示宫廷医学、燕京医学。


四、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搜集散落民间的中医药文物、文献,对面临损毁的文物文献进行抢救式修护。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打造为中医药文化遗产资源采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国家级文化殿堂。


考古


袁靖委员

设立国家级政府奖项“田野考古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里考古界的代表,我选择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作为自己在政协工作的主要切入点。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都需要文化遗产这个实物证据的支撑。就像我们现在评价前人在对待文化遗产的功过得失一样,我们一定要给后人留下我们这代人对于中华民族祖先的敬畏、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华民族重要文化遗产的责任和担当。

2021年3月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第四次会议时,我提交了5个提案,都是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推进考古工作等议题展开。比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设置一级申请代码,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文物领域基础研究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将文物领域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国家平台的发展规划和布局,全面促进文物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改革文博行业工资体系,提升从业人员薪资水平;将文物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纳入职业教育;支持将专业技术服务项目,通过政府采购方式委托专业团队承担。加大国家层面对渤海高句丽考古、石窟寺考古与保护展示、国外考古这些小而专的研究领域的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扶持。尽快出台文件明确考古野外工作津贴标准,加大对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考古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我的提案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

2021年5月28日我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以“推进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双周协商座谈会,会议由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亲自主持。我在会上作了“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亟需制度推动”的专题发言,指出要增强公共教育功能,推进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相结合,发挥“第二课堂”作用,让博物馆成为孩子喜欢去、长知识、育品德的重要场所。

2022年参加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五次会议,我准备了6个提案,同样是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提案的内容包括调整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提高考古科研装备水平。全面开展科技考古,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设立国家级政府奖项“田野考古奖”,进一步激发、鼓励考古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聚焦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开展多学科考古发掘和研究,全面彰显在世界范围内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早期发展阶段的辉煌历史。将文物保护利用常识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完善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学习长效机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确认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列发展的地位,丰富校外教育机构的内涵,进一步释放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潜能。希望这些提案有助于推动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促进考古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以上的总结中我体会到,自己为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努力,符合时代的需要,代表了广大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人员的心声,必将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光辉历史之中。


来源:国家文物局官微、中国新闻网等相关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