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2文化和旅游工作十项任务 :攀登文艺高峰 讴歌伟大时代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召开。

年初召开的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提出了2022年文化和旅游工作“十项任务”。值全国两会之际,本报、文旅中国客户端联合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十项任务”。

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一主线,推进重大创作工程项目策划实施,就必须紧贴人民需求、紧扣时代脉搏,创作更多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广为传唱、流传后世的优秀作品。“十项任务”的第二项任务就是:要以创作为核心任务、演出为中心环节,推动文艺创作生产繁荣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取得丰硕成果。

文艺繁荣发展,为人民提供了日益丰盛、精致的精神食粮。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发达,输送精神食粮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多样。除了线下实体的剧院、剧场,云演播方兴未艾,更让观众能够随时随地欣赏高水平艺术作品,进一步发挥、夯实并放大了文艺陶冶性情、提振精神、抚慰心灵的独特作用。在不断涌现的优秀作品、不断发展的云演播背后,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创作精品力作、自觉追求德艺双馨的不懈努力与赤子情怀。

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艺创作、演出、传播的蓬勃发展,除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还要善于倾听来自专家、观众、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把深厚的文化、火热的现实、各界的声音作为源头活水,取长补短、完善自身、勇攀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狠抓创作,坚持不懈奉献精品力作


广大文艺工作者耕耘在创作一线,不断在实践中思考、摸索,狠抓创作,坚持不懈奉献精品力作。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昆剧院名誉院长、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王芳认为,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应该特别注意与时代生活和精神的对接。地方戏曲的优势就在于擅长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接地气,善于小中见大,从表现生活情趣中展现艺术精华,展现当代中国人追梦、寻梦、筑梦的征程。“比如我从事的苏剧艺术,就是十分真实鲜活的,我认为应该从贴近老百姓和传承历史这两个方向去创作作品,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创作质量。”王芳说,苏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感染力,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中有许多题材、素材可以用来表现,应当让这门古老艺术发挥出它原本的能量和价值,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

打造优秀作品、攀登艺术高峰的目标,对创作者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创作出来的剧目不仅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让老百姓喜欢,自愿走进剧场。这就要求戏曲工作者在提高自身艺术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阅读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能力,要把时代气息融入创作,在贴近人民、接地气方面下功夫。”王芳说,创作者在自我提升的同时,还要挖掘、选拔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文艺人才,让他们能脱颖而出,做新时代新征程的记录者、创造者和表达者,承载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全国政协委员、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莉沙对于如何打造精品剧目有着自己的思考。刘莉沙认为,剧本是一剧之本,要克服一部分人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认真打磨剧本。一部戏要想经得住时间磨砺,选材很关键。除了故事好,风格、内容还必须适合河北梆子的剧种特色。近几年,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创排了河北梆子现代戏 《吕建江》,获得了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创排了传统新编大戏《新包公赔情》,受到了各界好评,还在2021年第五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的舞台上精彩亮相。“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董仲舒》的剧本也顺利完成,计划10月前把这出戏呈现在舞台上。下一步,我们要不断打磨精品,在继承中创新,在坚守中探索。”刘莉沙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


线上线下,协同推动创作演出创新


近年来,线上文艺风生水起,把剧院中、舞台上的艺术演出通过互联网送到了全国各地,让观众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方便地欣赏艺术。许多文艺院团纷纷试水云演播,探索线下、线上联动,协同推动创作演出出新出彩。

2021年春节期间,国家京剧院联合中国移动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首次以“5G+4K”演播的形式呈现经典京剧《龙凤呈祥》,打造了演播全流程商业模式探索的范例,在业内产生热烈反响。2022年春节,在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的指导下,国家京剧院再度携手咪咕,在过去成功合作的基础上全面升级,《龙凤呈祥》云演播重磅回归。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介绍,此次优化和提升共有三大亮点:持续创新戏曲演艺“5G+4K”线上演播模式,融入云包厢、云呐喊、云打赏等多种实时交互模式,为国家京剧院带来首个数智人学生尤子希;打造京剧场景化社交消费新模式,推出首届“云上戏迷节”;开拓京剧文化海内外“融媒传播”新格局,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国家京剧院推出《龙凤呈祥》云演播,希望探索出一条云演播的发展之路,树立起一个云演播的示范模式。“从线下来到线上,从演出走到演播,演播不是将数字技术与戏曲内容简单拼接,而是要在坚持内容为王、坚持守正创新的前提下,创造‘1+1>2’的全新剧场体验,寻找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最佳支点。”袁慧琴说。

从为战疫树立信心到线上作品精品化探索,近年来,中央歌剧院的云演播之路取得了出色的成绩。2020年6月起,中央歌剧院用4个月完成了《命运·云端交响音乐会》《色彩斑斓的意大利歌剧云端音乐会》《声与乐·释深情——咏叹交响云端交响音乐会》等4场线上音乐会及歌剧《图兰朵》的云演播录制,并与平台合作,启用付费点播模式。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歌剧院院长刘云志表示,象征性收费是对艺术工作者的尊重,高质量的云演播作品收费观看是一种趋势,不能单纯以浏览量和变相经济效益来衡量文化存在的意义,具有引领性、经典性的艺术作品要真正起到引领风尚的作用。

互联网对于文艺院团的支持与推动,在疫情阴霾尚未完全散去的时期,意义显得尤为重大。刘莉沙说,连续两年的疫情给院团下基层演出增添了不少困难,很多喜欢戏曲的朋友打来电话表示想看演出。于是,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就启动了“宅家看大戏”线上演出,通过线上平台把剧团优秀剧目分批次奉献给观众。“同时,我也鼓励我们的梆子名家开通抖音、快手,他们拥有很多粉丝,在传播戏曲的过程中又加入讲解,给大家普及戏曲知识,我觉得这一点做得非常好。”刘莉沙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陶冶性情,自觉努力追求德艺双馨


长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把德艺双馨作为不懈的追求,落实在每一次创作、每一场演出中。

追求、践行崇高艺德,与剧目、技艺等一样,是艺术传承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一名传统艺术的从业者,从学艺起,老师就教导我们‘做艺先做人’。几十年来,我也都是遵守着这样的规矩,实践着、追求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舞台上,演员塑造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扮演着各种英模人物;舞台下,更要注重自己的社会影响,认真做人,用那些角色的事迹不断鞭策自己。”

王芳回忆起率队携苏剧《国鼎魂》赴上海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情景。在演出前一天的对光、对景和彩排环节中,演职人员从早上9点工作到深夜12点,导演杨小青当时牙龈肿痛,吃不下东西,依旧坚守剧场;作曲、唱腔设计、音乐配器周友良坐在水泥地上,全程盯着乐队试音,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灯光设计周正平、舞美设计胡佐严格把控灯光、舞美,卡准时间线、演员走位……主创们对待艺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种精神与行动就是追求德艺双馨的生动写照。

刚刚过去的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员挥洒汗水、为国争光的画面时常令刘莉沙泪流满面。“我们要学习戏曲前辈常香玉戏比天大、忠心报国的精神,磨炼自己的品格和情怀,像中国运动健儿那样,在自己的领域、用自己的专业报效祖国。”刘莉沙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注重倾听,发挥文艺评论“镜子”作用


广大文艺工作者重视文艺评论的重要价值,自觉听取专家、观众、市场等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反馈,将文艺评论当做反观创作的一面镜子,在倾听、对话与反思中不断提高创作演出水平。那些获得重要奖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大多数易其稿、反复修改打磨。一部作品、一个艺术形象由青涩到成熟,除了艺术家的智慧和汗水,文艺评论也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茅善玉表示,目前,院团经常会在演出开始之时请专家来观看,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这已经成为一种通常做法。“作为创作者,我们非常希望听到掷地有声的评论,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剧目需要修改提高的地方,帮助我们完成从‘高原’向‘高峰’的攀登。文艺创作需要文艺评论的引导和匡正,我们期待更多高质量的评论,涌现更多有真知灼见的评论者。”茅善玉说。

对于创作理念、心态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文艺评论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刘云志认为,目前看来,一小部分艺术家想要快速回答时代的命题、人民的期盼,初衷是很好的,但还是有些急于求成。在刘云志看来,“好饭不怕晚”,艺术家要有敢于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最怕急功近利,找不到艺术的本体规律。艺术作品需要长时间精心打磨,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具体创作的优劣得失,还是从业心态的起伏波动,都需要文艺评论的观照、助力、提醒、点拨。

(统筹: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