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2文化和旅游工作十项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 赋能小康社会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召开。

     年初召开的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提出了2022年文化和旅游工作“十项任务”。值全国两会之际,本报、文旅中国客户端联合采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十项任务”。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十项任务”的第五项任务就是:要统筹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和新型业态发展壮大,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十三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较快发展,2015年至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7万亿元增长到超过4.4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13%,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3.95%上升到4.5%。文化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1年工作时提到了“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就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将深入融入国民经济体系,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与文化事业和旅游业共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文化产业如何“上云用数赋智”,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如何走上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等话题成为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


种“数”耕“云”,

数字化转型是升级助推器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文化产业发展各领域。以视频直播、创意广告等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带动作用持续增强,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变革的重要助推器。

     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首先要坚持以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2020年以来,“云”文化项目成为亮点。云演出、云博物馆、云录制、云旅游、云音乐会、云端论坛等满足了人们多元的文化需求。比如,故宫博物院推出了“VR故宫”“全景故宫”和云游故宫观展,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数字敦煌”和云游敦煌等线上产品。“互联网+文化”,让传统文化产业焕发生机。

    “文化产业借助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发展新兴业态,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从传播角度看,传统文化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为扩展其传播范围,提升传播到达率提供了新路径和新方式;从保护角度看,诸如数字化技术对文物、遗产的研究进行复原,以及虚拟现实、大数据等这些新技术则为其保护创造了新条件。

     数字化转型是当前文化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张颐武也发现,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比如线上演播、直播以及短视频会涉及盗版、直播打赏无规范、优质知识文化内容传播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对此,张颐武认为,面对发展中的问题要加强有效监管和行业自律,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引导,以此减少不规范现象。

     围绕文化产业发展新需求,从新型基础设施、文化产业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到文化产业标准体系、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再到产业创新链培育,构建创新发展生态体系。《“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丰富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提到,通过数字经济,可以前所未有地增加旅游项目和内容,并带来旅游的全新体验。为做好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产业,他建议对“数字+旅游”进行全方位的顶层设计,扩大专项基金推动企业进行数字旅游项目、产品的开发,进行数字旅游景区建设,组建旅游业数字化联盟,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构建数字化场景服务能力,推动旅游产业实现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数字化。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提质增效,多业态齐头并进


     《“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加强政府宏观引导和服务为手段,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从经济政策、法治保障、人才培养、市场秩序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持续推动落实国家相关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费减免政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纾困政策,切实降低文化企业经营负担;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坚持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协同推进。

     “北京冬奥会期间,大量外国运动员、教练员、政府官员和记者来到中国,高效防疫措施、科技办奥理念、志愿者的热情周到以及赛事中的团结友爱故事,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细花认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不断改善和提升国家软实力,是一个绕不开的重大课题,入境旅游能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更快放开入境游的市场,黄细花建议,组建跨部门工作机制,涵盖外交、文旅、交通、金融、网信、公安等主管部门,从战略层面进一步提升入境旅游的优先级;重点做好开放入境游的前期准备工作,落实好各项规划中的具体举措,优化签证政策、通关措施和提升境外游客在行前预订、金融结算、移动支付、网络服务、证件使用、语言交流便利化水平等方面制定更详细的措施。

     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呈局部散发和规模性聚集并存特征,潜在的疫情影响仍在继续,反复出现的疫情,不仅对文化和旅游业造成巨大冲击,同时也对社会方方面面造成巨大影响。全国政协委员,陕文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勇建议,为旅游业纾困,更直接的办法是要加强科学精准防疫,认真研究新冠肺炎病毒传播规律,做出科学判断,及时制定出台更加科学、合理的疫情防控政策,把疫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减小到最低。调整团队旅游熔断机制适用范围,有助于提振旅游从业者信心和游客出行意愿,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旅游业恢复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认为:“要鼓励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挥好‘生力军’作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将民营文化企业重大项目纳入各级政府相关中长期发展规划,在资金补贴、政府采购等方面对民营和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他表示,要发挥好行业商协会作用,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商协会的桥梁纽带平台作用,组织、协调、带动文化企业将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产业化应用,发展数字经济,为传统文化行业赋能,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我们要支持和鼓励商协会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帮助会员企业利用高新技术设备推动产品和服务升级换代,缩短中间环节,降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从而让更多群众以更低的价格、更便捷的渠道获得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吕建中说。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关注了备受社会热议的“元宇宙”,他认为:“元宇宙将为数字文化产业的技术环境和创新环境带来巨大变革,必将成为数字经济新的增长点。建议政府部门优先对相关单位和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和引导,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用元宇宙赋能传统文化产业,形成‘元宇宙+’的新生态,探索‘以虚补实’‘虚实共荣’的发展路径。”

    同时,万捷也关注到,元宇宙收集到的个人数据的数量以及种类丰富程度前所未有,诸如用户的身份属性、行为路径、社会关系、财产资源、所处场景等信息,而这些数据在元宇宙中可能会被盗用或滥用。因此,万捷建议,应尽快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框架下,制定和出台相关标准和规范,在技术层面、法律层面、道德伦理层面对元宇宙发展进行约束,明确法律性质、交易方式、监督主体、监督方式等。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田园综合体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而文化就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建设一批文化产业特色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促进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

     “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能以其先导性、战略性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洪认为,必须秉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当地独特的乡村文化、自然山水,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文旅品牌。

    据雷洪介绍,近年来,广西桂北地区重点打造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田园综合体,探索出农业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新动能。例如,全州县通过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平乐县充分挖掘平乐妈祖文化、瑶乡文化的内涵价值,打造平乐休闲农业旅游圈;兴安灵渠秦风综合体探索出“特色产业+历史文化+宜居乡村”的模式……通过衍生出的新业态、新融合,让新农村实现“可居、可业、可游、可用、可留”的效果,带动更多一、二、三产融合,有效实现了项目区内农户的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典型模板。

     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乡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筑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具有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特征的综合体,乡村具有生态、生产、生活、文化等多重功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乡村振兴不仅让农民群众口袋鼓起来,而且乡村文化也随之繁荣,村民脑袋富起来,村容村貌大大改善,民风民俗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农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了美好的生活,这个过程中,法律意识增强了,道德观念转变了,更加重视教育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武安市淑村镇白沙村党委书记侯二河扎根基层一辈子,对于农村现在的好光景,他最有发言权。

     结合白沙村实践,侯二河介绍,近几年,通过转变思路,由“卖资源”转为“卖风景”,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白沙村以文旅发展为核心,以白沙故事为脉络,将进出白沙村的必经之路打造成沿途旅游点,展示白沙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建成了集生产、采摘、观赏、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乡村旅游能发展得好,得益于乡村文化建设抓得好,我们将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灵魂和强力支撑,使乡村旅游既有传统感又有厚重感。”侯二河说。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个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美,需要建立在对乡村生态和文化传统的保护上,又要围绕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生活的现代化目标进行系统规划,其中,把美术、艺术的元素作用于乡村规划建设,增强乡村建设的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是一项急迫的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提出,要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通过组织艺术力量投入乡村规划建设、乡土建筑设计、乡村环境生态美化设计、乡村造物传统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乡村艺术节等具体课题的研究,使乡村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业景观、风貌景观形成有机整体,彰显地域特色,避免“千村一面”。鼓励和支持高等美术院校设立乡村振兴研究机构,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和设计研究机制,为实现“农村美”的美好蓝图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