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创”新动能】临沂草柳编巧手“编织”全球市场
近年来,临沂市立足草柳编传统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创新工艺、打造品牌、延长链条等举措推动柳编产业高质量发展,走上了国际化之路。古老的草柳编编出了“国际范”,成为推动临沂产业发展的“大梁”。
创意加持,传统手艺焕新生
忙着编织柳编用品的临沭县青云镇华山村村民
位于临沂东南角的临沭县,有着“世界柳编之都”的称号。临沭之名,源自沭河,此地水草丰茂,杨柳依依,所产柳条芯细质软,色泽亮白,是进行柳编制作上好的原料。柳编作为临沭县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在当地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几根柳条、一把剪刀、一双爬满老茧的双手,或织或编、或拉或穿,一拧、一压、一拢,箢子(类似于手提袋)、笸箩(用来盛东西)、笊篱(相当于漏勺)、簸箕、食盘……一件件轻便实用的柳编制品从指间诞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柳编制品是当地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不仅供人们生产和生活使用,在农闲时节也可以在集市上售卖贴补家用。
柳编笊篱
柳编笸箩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极大提高,传统柳编日用品逐渐被更便宜、结实的新型材料所替代,柳编手艺面临传承发展的瓶颈,倒逼着手艺人不断求创新、求突破。临沭柳编匠人周圣福对于柳编的传承与创新有着独特的见解。2012年,作为最早一批从事创意柳编的带头人,周圣福开始摸索柳编创新工艺,将传统柳编朝异形工艺品方向发展,先后创作了柳编“地动仪”、中国最大“柳编牛”等轰动性作品。近年来周圣福更是借助短视频平台成为新晋“网红”,通过拍摄记录柳编日常、讲解柳编文化等形式收获无数粉丝。
临沭柳编匠人周圣福创作柳编“地动仪”
临沭柳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进邦则认为传统柳编“破圈”的新出路,就是要紧扣时代主题,兼顾造型美观性与生活实用性。在疫情背景下,杨进邦创作了《疫去春来》《肥桃》等作品,借柳编工艺品反映时代、鼓舞人心,受到大众欢迎。
临沭柳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杨进邦作品《肥桃》
时代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手艺人激活创意灵感、研究市场需求,创新技艺、开发新品,柳编宠物筐、柳编家具、柳编动物摆件等新花样、新产品随之不断涌现。传统柳编手艺与人们现代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起了有效连接,让柳编文化重焕新生。
提升品牌内涵,走向国际市场
为开拓柳编海外市场,扩大临沭柳编的区域影响力,多年来,临沭县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推行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产业”发展路径,打响“临沭柳编”地理标志品牌。据临沂日报报道,临沭柳编品牌价值已高达18.57亿元。
在区域品牌的塑造过程中,除了政策的扶持,企业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能够在柳编出口贸易中扩大市场优势,临沂鲁美达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企业产品研发中心,与国外设计师进行合作,抓住发达国家顾客更青睐天然材质的心理特征,打造了柳编、草编、木质、布艺等各种材料相互融合的新产品,每年创新研发产品6000多种,产品销往荷兰、法国、意大利等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维内草编包
产业集聚,延长链条促发展
临沭朱村柳韵田园综合体展区一角
2020年9月,临沂草柳编工艺品在首届中国国际文旅博览会中亮相,奇特的造型和创新的设计令许多观众爱不释手
2021年9月,第十七届深圳文博会山东展区临沂柳编工艺摆件广受观众青睐,销售火爆
鲁美达、阳都是践行“两创”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优秀范例,纵观山东文化产业,这仅仅是一个缩影。
部分数据、图片来源于大众网、齐鲁网、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平台
撰稿:甘心露
编辑:张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