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紧跟时尚,他把木雕做“活”了——嘉祥木作匠人周广胜
广胜木雕创造性地把木雕与智能音响、自行车这些现代生活用品结合起来
广胜木雕生产的带补光灯的化妆镜
在曾子故里嘉祥县,除了享誉海内外的武侯祠汉画像石、嘉祥石雕和鲁锦之外,曾几何时,嘉祥木雕也因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而颇具盛名。随着时代变迁、科技的发展,曾经背着木作工具箱走南闯北的嘉祥木雕匠人渐渐少去,嘉祥木雕因此短暂“销声匿迹”。这样的窘境,让从小闻着木香长大的小伙周广胜不甘心,他在创办一家木雕企业之后,决意要把老一辈的手艺传承下去,让“嘉祥木雕”的美名重现辉煌。如今他的作品由木梳、手把件延伸至充电宝、智能音响乃至自行车,嘉祥木雕“上网”融入时尚生活。
意识到失传危机,创业传承木作技艺
“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我提前回来了,不然还在浙江、云南考察学习呢。”周广胜说,前些日子,他在浙江东阳拜访了几位国内顶尖的木雕大师,而发在朋友圈的配文也显出他那满满的崇敬之情。
其实在嘉祥当地,周家曾是小有名气的木匠世家。周广胜介绍,到他这一代,周氏木雕已
时至今日,路过周边村镇的时候,偶尔还会有乡亲拉住他“念旧”。“我家还有你大伯和你爸
初入广胜木雕的人大多有种错觉,厂房内“嗡嗡”作响的机床几乎不用人操作,一天少说也能生产五六千把木梳,这显然与周广胜想要把传统木作技艺传承下去的想法有些“出入”。
“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对于齐鲁晚报记者的疑问,周广胜坐直了身子、搓了搓厚实的手掌,语气自信地说,“从这个公司成立之初,我就从来没忘了‘传承’。”
周广胜介绍,如今嘉祥木雕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断层,像他这般40岁上下的木作匠人十分稀少,更不要说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了,“其实这是全国存在的问题。在浙江东阳,当地最优秀的木作匠人都或多或少面临着有手艺没传人的窘境”。
其实,现实也让老一辈的匠人们能够理解。此次周广胜造访浙江东阳的木雕大师时,有人便坦言:“俗话说木匠是‘三年学活’,可真入了门才发现是学了三年又三年,等到学有所成的时候已过去了一二十年,现在的年轻人熬不起。”
就这样,除了木梳之外,广胜木雕创造性地把木雕与智能音响、减压陀螺、自行车这些现代生活用品结合起来。
周广胜的另一个法宝,就是把产品的一道道工序拆分开来,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绘画、有人负责雕刻、有人负责打磨。“艺术是相通的,他从其中一项中如果能够找到乐趣,就可能有意愿去尝试另一道工序。周广胜说,工序的细分意味着年轻人不必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往往半年一载就能熟练上手并获得相应的报酬。有了经济基础,又有了爱好与工作做支撑,年轻人自然愿意多多参与进来。”
在这份执念的引领下,广胜木雕的设计团队形成良性的年龄梯队,从60后、70后、80后到90后乃至00后都有。因为岗位的细分,大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去新的岗位锻炼学习,所以这些设计师们多多少少都能掌握一些雕刻技艺。
周广胜说,前些年他曾招来一位学艺术设计的女研究生,后来被他推荐到济宁一家国企,但这位女研究生因为非常喜欢广胜木雕的艺术氛围,所以时至今日不仅经常与周广胜交流业务,还会利用闲暇时间设计些木雕设计图发给他,“你看,我的目的达成了。年轻人可以更容易融入到这个很传统的领域里”。
他指了指办公室门口摆放的一尊巨大的《清明上河图》木雕说,“像这件作品,我认为再过一百年,机器也雕不出来。”细看不难发现,这块厚重且巨大的木板上,每个人物的五官都被雕刻出来,连老者的胡须都
周广胜说,优秀的雕工可以在一毫米的木头上刻六刀,刀刀见真章,这样的技艺,机器肯定做不到,3D打印也不行。所以企业发展至今,广胜木雕的小木梳依托各大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达数千万元,但周广胜始终保留着高端的手工雕刻定制服务,招聘了一批优秀的木雕匠人,为一些热衷木雕文化的企业或个人手工雕刻精美的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