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评论 | 都市家庭题材剧何苦为难小孩

  都市家庭剧中的儿童形象,目前似乎进入一个怪圈:这些剧中有一部分孩子被设置为“得了绝症”,孩子成为推动剧情的“工具人”;还有一小部分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怪小孩”,也是功能型角色。能够给人带来欢乐和童真的真正儿童形象,在都市家庭题材剧中却越来越少了。

  刚收官的《亲爱的小孩》中,小女孩禾禾得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剧情围绕孩子父母再婚后的两个家庭展开,上演了非常纠葛的故事。无论是离婚的亲生父母再生育孩子救禾禾,还是双方家庭围绕卖房救孩子产生情感纠葛,都让观众感受到了婚姻与养育孩子非常复杂的滋味。《亲爱的小孩》前面的剧情堆砌了大量的婚姻、生育、育儿、婆媳关系、亲家关系的矛盾冲突来营造所谓的生活质感,而孩子患重症的剧情,更是让整部剧的戏剧冲突达到顶峰。这部剧中,身患重症的禾禾,只是叙事中的工具性人物,她的作用是引出剧中不断堆砌的生活的苦楚、灰色和焦虑。这部剧是想通过禾禾来呈现当代家庭的不堪重负,来审视婚姻与家庭的责任与重担,但总感觉用懂事、乖巧、惹人怜爱的孩子患病,来展示背后爸妈一地鸡毛的狗血生活,有点过于残酷了。对于中年人来说,看这部剧需要很大的勇气,家庭伦理剧为了制造焦虑,真的是连孩子都不放过。

  上一部用患重症的孩子来增强故事悲剧性的剧是《今生有你》。李小冉和钟汉良饰演的男女主角多年以后相遇,上演两个家族两代人的爱恨纠葛。女主角过得凄凄惨惨,孩子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该剧绝大部分戏在医院场景里拍摄,故事中这个小孩几乎全程住在医院里,引出男女主角相遇、互相折磨、再次相爱、认亲、团圆等全部戏份。孩子的心脏病手术、病情的变化,成为剧情的助推剂。都市剧为了推动剧情,动不动就会设置一个孩子得重症的戏份。《安家》中,为了推动剧情呈现人情冷暖,一部剧出现了两个患重症的孩子,前面保安的孩子患上心脏病,大家筹款捐钱,后面房似锦门店里的“老油条”的孩子患白血病,引出“老油条”违规一房多卖等剧情。

  另一部分很惨的小孩是“鸡娃”剧中的孩子,《小舍得》中“穷人的孩子”米桃让观众心疼,来到城市的留守儿童米桃跟城市同龄孩子在一起,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剧中的颜子悠在蒋欣扮演的“鸡娃”妈妈的推赶下,也过着有巨大压力的生活。《陪你一起长大》中的孩子,也都是被“鸡娃”爸妈弄得很惨的孩子。《以家人之名》是这两年写孩子戏份比较多的家庭剧,但剧中三个孩子也都很惨,原生家庭有缺失,不是没爸爸,就是没妈妈。张新成饰演的角色,小时候也是荧屏最惨小孩,没有爸爸,还被妈妈欺骗扔在了姥姥家里。孩子从小亲情缺失,为后续剧情埋下伏笔。

  大批的教育主题国产剧中孩子角色比较多,但也正是这些剧放大了“鸡娃”的焦虑。而在另一部分国产剧中,孩子只是作为“工具人”,尤其是悲情性的角色出现,来增加戏剧矛盾。

  是观众不需要、对孩子戏不感兴趣吗?当然不是。《家有儿女》中三个孩子间各种有趣的故事,至今还在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但是这种贴近生活的阳光向上又精灵古怪的孩子形象,已经从荧屏上消失一段时间了。在《乡村爱情》中,谢腾飞的戏份不是很多,但这个接地气、喜感十足的孩子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算是《乡村爱情》的意外收获,塑造了一个充满童真的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另一个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和我的祖国》中《夺冠》单元的小冬冬。故事中,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老弄堂里,冬冬与小美青梅竹马的童真故事很吸睛,错过小美的冬冬泪流满面,还是有一些童年美好在里面的。这两个小孩形象被观众注意到,说明大家还是关注荧屏和银幕上的孩子的。

  当下的国产剧,已经很少用到儿童角色,有孩子的戏份,也大多是作为父母婚姻焦虑、家庭分工讨论、全职妈妈重返职场等剧情的背景板,很少去展现孩子的真实状态和鲜活个性。在《小谢尔顿》《德雷尔一家》《请回答1988》等国外剧中,都有很成功的孩子形象的塑造,无论是沉迷知识、沉迷动物,还是变着可爱模样吃东西的小孩,都会让观众感受到充满活力和能量的纯真童年的美好。儿童形象的缺失或者刻板化,也透出国产剧创作的一些类型的消失。孩子应该是荧屏上的治愈药剂,而非焦虑的承载者,编剧们应该把正常的孩子还给荧屏。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