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评论 | 数字藏品开创文化艺术云端新领地

作者:林凡军   作者单位:山东省艺术研究院

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成功范例——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演出一票难求。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突破剧场的限制,线上直播、演播已经是普遍的选择,还有没有更多可能?3月3日,《只此青绿》推出数字藏品纪念票及系列数字藏品,线上发售一抢而空,在数字空间这一新“舞台”再获成功,为国内演艺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思路。《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的参与单位包括故宫博物院、人民网、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灵境文化、鲸探、淘票票,构成了特有的产业链条。其实早在去年6月,一些文博机构、艺术平台、文创公司和风险投资就先后涌入数字藏品领域,基于传统IP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创新发展,数字藏品正在逐渐开创文化艺术云端新领地。

数字藏品是基于文化艺术元素进行创意设计、以区块链技术确认数字版权和存证全部流转信息、以数字技术制作形成的虚拟化文化艺术品,供爱好者线上收藏和观赏,是虚拟空间数字资产的产品形态之一。数字藏品作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热点,集聚技术、人才、IP、资本、数据要素,创意新型产品形态,贯通虚拟资产价值链,拓展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新空间,打造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新模式。 

数字藏品的商业模式源于美国的NFT(非同质化代币)。NFT是虚拟空间数字资产的存在方式,以区块链技术实现唯一性、可溯源、可流通等特性。2017年,两个在数字领域创业的美国年轻人制作完成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NFT项目——加密数字像素头像 CryptoPunks(加密朋克),打通技术路线后也得到了商业认可,开创了NFT数字艺术市场新业态。2021年3月,美国艺术家迈克·温克尔曼的一幅NFT作品拍出了6930万美元的天价,激发了数字产业巨大的艺术空间和商业潜力。2021年,全球NFT交易量达176亿美元,相关投资近410亿美元,市场规模与全球传统艺术品市场基本持平。今年2月,一个月的NFT交易量达到了102亿美元。

2021年6月,我国阿里巴巴、腾讯、网易、京东等互联网公司陆续开启了数字藏品业务,或搭建发行交易平台,或发行专属藏品,引领文博、传媒、文娱等拥有可转化IP的各种机构跟进,迅速形成数字藏品发展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根据互联网资料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数字藏品发行平台超过100家,交易活跃的有30多家,单件藏品发行数量以1000份、2000份居多,单价9.9元、19.9元、39.9元居多,大部分可以做到开售“秒光”。分布于网络社交圈二级市场,使得数字藏品的收藏属性已经转变为投资属性,以盈利为目的的交易非常活跃,交易成功的数字藏品普遍升值10余倍,甚至高达千倍,以此推算,年度总交易额已经趋近百亿元,而且增长势头很猛。

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文化产业生产要素、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治理体系的重大变革和重构,数字藏品引领文创发展往线上迁移,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而且,数字藏品充分体现了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数字文化产业基本特征。作为数字文化创意产品,数字藏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素材和题材范围包括文物、非遗、美术、音乐、影视、动漫、游戏等,涉及各种文化艺术类型。数据化、虚拟化摆脱了物质载体的约束,只要有足够的创意,就有永不枯竭的资源,可以无限地创造市场文化需求和消费。

数字藏品革新了文化产品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市场流通方式。拥有IP的文博艺术机构,拥有数字技术和线上交易通道的互联网平台,拥有策划设计专长的文化创意群体,拥有数字审美习惯和虚拟资产投资意愿的文化消费群体,集结在数字藏品的产业链条上,在线上形成产业集聚,共同完成了数字藏品创意、设计、打造、发行、消费、交易,甚至不需要物流参与。我国强大的产品制造能力,在虚拟经济领域表现得同样强大。

数字藏品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行模式。以非遗为例,为数众多的非遗项目的经济收益并不太理想,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不能直接为非遗传承人实现创富。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数字赋能实验室以非遗项目济南皮影戏为元素创意打造的数字藏品,2022年初成功发行7000枚,传承人从发行平台分账近10万元,让准备采购一批牛皮制作产品的非遗传承人惊喜不已。数字平台实现了新的产业分工,降低了参与门槛,为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低成本高收益的可行商业模式,是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体现。

数字文化产业行稳致远,对前沿创新的审慎监管也是必要前提。目前正是“可管可控”的窗口期,借助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建议重点关注平台机构这一关键环节,动员专业机构跟踪研究。针对突出共性问题建立纠偏机制,加快海南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等专业机构入场运营。随着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创新应用更为成熟、监管体系持续完善,未来,数字藏品市场将开放为更广阔的商业空间,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有望引领传统文化构建数字化发展新领地。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