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人能成为文化偶像吗
去年,国内新增虚拟人相关企业数量超过6万家,一个可预见的虚拟人时代似乎即将到来——
|
|
自元宇宙概念被“热炒”以来,虚拟数字人(以下简称虚拟人)已经成为在虚实融合比赛中率先出线的必备招式。除了火爆全网的美妆达人“柳夜熙”、高校学生“华智冰”,全网首个超写实知识类数字人“Dr.Yu宇博士”、影视剧综多栖发展的“孔襄”等文娱行业的新面孔也陆续出现。这几天#未来虚拟人是否能代替真人主播#的话题更是登上了热搜,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虚拟人这个特殊“群体”。
新鲜感和危机感交织下,社会上也产生了各种疑问——虚拟人的魅力为啥这么大?未来能否成为新的偶像,带动科技与文化持续碰撞,成功为现实生活赋能?
从虚到实,流量与热度爆棚
虚拟人,是指具备人的外观、性格、行为特征,并且可以与人交互的数字化的人体形象。简言之,虚拟人是生活在数字世界的“人类”。去年,国内新增的虚拟人相关企业数量超过了6万家。有关产业报告预测,2030年我国虚拟人整体市场规模可达到2700亿元。一个可预见的虚拟人时代即将到来。数字王国CEO谢安表示:“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模式发生了悄然的改变,虚拟人已来到产业爆发前夕,在短视频、广告、游戏、教育等应用场景下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消费潜力。”
事实上,虚拟人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在早期的文学作品里,虚拟人往往被描述成现实世界的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第二身份”。科幻小说《雪崩》中,主人公借助连接终端,就能形成虚拟分身进入一个“由电脑生成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无实物”的,但人们在其中的体验感却与现实世界别无二致,不但可以社交,还能生产、生活,随心所欲开创自己的“第二人生”。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拥有“独立身份”的虚拟人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且流量和热度日趋火爆。“柳夜熙”是一位“虚拟美妆达人”,她留着“黑长直”,额间点缀花钿,身穿交领长裙,从外表看,无论是皮肤纹理、头发质感、肢体动作还是微表情,几乎都与真人无异。她发布的短视频融入了美妆、国风、科幻、悬疑等诸多元素,第一条抖音作品就获得了360多万的点赞量。自上线以来,“柳夜熙”的抖音粉丝数已达870万,话题播放量达到2977万。还有虚拟网红“热爱REAI”,她被授予“奥林匹克公益宣传大使”称号;虚拟偶像团体A-SOUL,B站粉丝数量达到41万……这些虚拟人外貌各异、性格多样,在各行各业都有亮眼的表现。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使得传媒产业链环节、市场主客体,或主动积极,或被动消极,都将被纳入这场科技化的时代潮流中。虚拟人作为链接现实和数字场景的‘媒介’之一,其出现既是偶然更是必然,既是时代契机更是技术驱动。”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孙晓翠说,未来,虚拟人会依托在影视、游戏、直播等领域率先发展的经验,将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到养老、医疗、教育、政务、金融等应用场景,为现实社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符合大众的普遍期待
虚拟人的火爆是有迹可循的。在过去,一个新事物可能要经过数天乃至数月、数年才能走入大众视野。但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遍知天下事”。借助短视频、直播平台,人们还能对虚拟人有更直观、更近距离的接触;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让虚拟人以更精致、更真实、更智能的方式出现。新华社推出的数字记者“小诤”,也是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她漫游过空间站、在火星北极高原进行过冰雪运动,完成了普通记者无法做到的“太空现场报道”。拥有“机器大脑”的虚拟人,不但形象完美、几乎不出错,还可以全天候在线,出现在多元场景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独特的人设也引起了“Z世代”的关注。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Z世代”是典型的“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成长在包容度高、科技进步、经济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和父母一辈相比,物质困扰相对较少,因此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去年,虚拟人“AYAYI”一经推出,就引起了“Z世代”的广泛关注。数据显示,关注“AYAYI”的人中有70%是17-23岁的年轻人。“虚拟人比一些网红更可信,他们的外形、人设都经过百般打磨,更符合大众对优质人类的普遍期待,也更能精准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得到人们的喜爱。”“00后”大学生叶子说。
“有人情味”也是虚拟人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虚拟人能思考、有情绪、会表达,因而能理解人的喜怒哀乐。他们可以是你身边善解人意、真诚可亲的知心好友,甚至可以“化身”成已故之人陪伴在你身边。在B站,“虚拟邓丽君”与歌手周深跨时空合唱的视频,被“唱哭了”“泪崩”的弹幕刷屏。从这个角度看,虚拟人已经不再是一串冷冰冰的程序代码,而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人与物记忆的情感载体。
“情”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目前接受度较高的虚拟人,背后都带有文化底蕴。如虚拟代言人“翎”,她有着一头乌黑长发,丹凤眼、柳叶眉,气质优雅端庄,“东方韵味”十足。她的名字也很考究,取自京剧中的重要头饰“花翎”,暗示“翎”是一位“京剧少女”。在央视国风节目《上线吧!华彩少年》中,“翎”以一段京剧表演震惊四座,引发观众热烈讨论。“想要在如今的虚拟人‘超生’浪潮中脱颖而出,就要打破商品思维的藩篱,在文化层面建立起情感认同与共鸣。”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悦坦表示,虚拟人本身就是传承与创新的产物,通过现实与虚拟的交互,建立起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小众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是虚拟人更大的价值所在。
成为偶像?还得再“飞”一会儿
受众欢迎,优势明显,是否就意味着打造虚拟人可以事半功倍、一骑绝尘?利好的政策、情感充沛的受众、狂热的资本,的确从外部为虚拟人进入快速航道降低了门槛、注入了动力。但顺势而起之时,不仅要拼加速度,还需警惕后劲不足归于沉寂的风险,主动反思与变革才是续航的关键。
首先,同质化、单薄脆弱的人设问题亟待解决。人们在现实中体验并描绘着独特个体的光环,却将虚拟人搬进抄袭打版的“流水线”。一方面,虚拟偶像“永不塌房”的噱头面临着“被匮乏的创新力与知识产权意识而瓦解”的新问题。去年新出道的虚拟男团“量子少年”发布预告时引起了与“LASER”“MANTA”人设雷同的争议;另一方面,亮丽与青春永驻的外壳之下是空洞的人格化、交互乏力等问题,舞台竞演节目《跨次元新星》因为多次出现“照骗”争议被网友频繁吐槽。还有不少观众,被湖南卫视新节目《你好,星期六》里面的虚拟主持人小漾“尬到”:“立体动画的既视感,一点也不真实。”有限制的技术、被限制的创新、没限制的规范,正阻碍着虚拟人在代际之间传递真实、彰显特色、畅通交往。
其次,人设要想立得住,还需发挥好“中之人”(泛指任何提供声音来源的工作者)运营的价值。虚拟主播“菜菜子”的“中之人”从一开始就被剧透是著名小品演员蔡明,然而老艺术家的年龄阅历、犀利搞笑风格,却与治愈萌系的虚拟人设定有些违和。“喜欢蔡明与喜欢虚拟主播的各年龄段的人都沉默了。”经常与虚拟主播在线上互动的网友“布丁”说。“中之人”信息泄露、不专注于虚拟身份呈现、频繁更换等问题,透露出行业对“中之人”权益与操守的忽视,这会割裂虚拟偶像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任。
此外,虚拟人行业投机与投资混杂,流量焦虑正灼烧着变现通路与社会信任。为明星代言人翻车而承担损失的品牌,正在虚拟人呈现出的百分百完美中,迫切寻找着救生圈。“AYAYI”以照片形态与奢侈品牌、主题公园、艺术展览等达成合作;中国风二次元虚拟歌姬“元七七”的数字藏品上架数分钟就被一抢而空。“我还没深入了解这个新朋友,就得花钱抢她的数字藏品。”最近在关注“孔襄”的小夕认为品牌不能只顾着推出商品,而忽视人格化的呈现。“让虚拟人代言护肤品有什么意义,三次元人类代言还能分不同肤质,虚拟人可以一键磨皮,完全没有参考价值。”小夕说。而且,虚拟人从诞生到发展,好像始终逃不过前期堆砌吸引眼球的关键词,在触碰头部流量之后,立马安排商业合作、直播带货、卖周边,却忽视了为行业文化做好积淀、为社会效益做好平衡,投资者们珍视的流量,难免会在数量及转化率方面下降。
所以说,在虚拟人降落之前,需要社会、技术、伦理等多方协同,盖好虚拟与现实共生的家园。有专家在相关数字交往的研究中指出:“共同演化不可听凭自然演化,而应以人本主义、生态主义为思想资源,有效防范技术驱动、资本垄断、价值缺失所带来的偏害共生。”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互利共生是个美好的远景目标,我们也许可以在创新与信任之中,期待双方共同释放的正能量,感受科技与文化交融的引领力。
文字、图片均来源于大众网,记者 田可新,实习生 孙艺 牛如意,仅用于分享文化产业最新资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