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条条大路通向美好生活
人们熟知的农副产品有了“吉祥物”,地方非遗成为动漫主角,直播带火乡间的古村落……如今,数字文化正为乡村增添新动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积淀了深厚的乡土文化和特色民俗,乘上数字快车,为百姓生活带来新气象。
营造良好生态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推进数字文化赋能,对数字文化产品开发、运用多种产业业态、品牌形象塑造及特色销售等提出具体要求。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的《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也将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文化列入重点任务,提出要加强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同时,明确到2022年底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
政策指向十分明确,一方面为乡村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打好硬件基础,另一方面则加大资源投入,多角度、多层面发掘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增长点。
业界专家指出,在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数字文化企业在技术、资金和平台资源方面的优势明显,应搭建乡村文化生产与传播平台,加快参与乡村数字精品内容创作、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活化与品牌IP打造,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盘活文化积淀
行走在乡间,看似寻常的风景里大多藏着独特的故事,这也正是“一乡一品”的底色。近年来,不少数字文化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用创新方式深入乡村肌理,通过文创产品开发、沉浸式项目打造、数字IP提炼等多种形式,彰显乡村文化个性,刺激文旅消费,取得了一定成效。
黄梅戏、花灯、造纸……很多人还没去过安徽省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就已经从短视频里了解了这个小山村。近年来,当地政府联动新媒体平台,记录下传统技艺传承和文化设施建设的过程,获得了众多网友点赞,也引来了乡村规划师,将创意带进了乡村建设,让村民享受新发展理念的实惠。
5G、4K/8K超高清、VR/AR、全息互动投影……走进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八尔湖镇,人们不仅沉醉于青山翠拥的景色,还能体验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这里,囊括数字体验区、乡村振兴学院等功能区的数字乡村馆,是集乡村振兴大数据服务、数字文娱体验、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也是数字文化激活乡村风物的典型。
当下,数字文化产业和乡村振兴的结合点越来越密集,产生多元碰撞,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桐坞村搭建“桐富云”乡村数字化智慧平台,集成了文化、邻里、健康、出行等各类服务。这一数字文化样板集中呈现了村级产业布局,已经成为当地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2020年4月,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互联网企业的科技资源及能力,充分挖掘彭水独特的民族、文旅和生态资源。当年8月,腾讯就在彭水蚩尤九黎城推出了IP场景彭水“苗乡欢乐茶馆”。该项目创新采用“游戏+文旅+电商”的模式,将彭水地域风貌植入《和平精英》《欢乐斗地主》《欢乐麻将》游戏场景,实现每天千万人次开展“云游式”体验,让玩家在线上领略彭水的壮美山河与民族风情。同时,腾讯还通过主办设计大赛,将彭水特色民族文化通过新潮形式多元表达,依托游戏IP打造联名非遗文创、农产品,并联合电商平台和主流媒体,导流拓展销路,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助产的目标。据统计,相关专题馆上线首周访客就突破800万人次,带货直播吸引超5000万人次观看,销售额是相应产品过去一年在主流电商平台销量的3倍。
转化经济动能
数字文化利用“文化+”和“数字+”等形式,促进了乡村各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了城乡的资源、人才、技术等双向流动,显示了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力量。在此基础上,转化经济动能成为一大重点。
让更多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同时,如何打造特色产业,构建独具一格的符号,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数字文化深度参与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业界专家指出,目前,乡村文化产业基础仍比较薄弱,面临发展规模较小、人才资金缺乏、市场信息闭塞等短板。数字文化不是万能药,也不能一蹴而就,其效力的发挥还需依托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稳定的产权环境。
下一步,在资源挖掘方面,需立足乡村发展实际,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保障;在品牌建设方面,要以智能技术为手段,以高品质的影视、书籍、游戏、动漫、音乐等产品为依托,丰富文化体验,扩大社会影响力,加深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在投融资方面,需给予数字文化企业充分的政策支持,提升数字化金融服务及数字化传播水平,为文化创意产业夯实基础。此外,数字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将农产品销售、乡村文化形象植入数字文化产业链,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提升社会效益,以服务升级带动文旅消费,让增量转化为能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