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 | 锦绣齐鲁,看针线穿梭间织就芳华!


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

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岱青海蓝间沉淀着文化

一陶一瓦里都藏着故事

“山东手造”从悠悠岁月中走来

将齐鲁大地的“本土审美”悄然唤醒

每一件手造好物

都离不开匠心传承和一代代人的努力

一根绣针、一团彩线、一块绣布

彩线轻引,针尖“生花”

一针一线在指尖尽显芳华

今天就与小编

一同走进锦绣齐鲁

领略指尖上的非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绣历史悠久,属中国 “八大名绣”之一。据东汉《论衡》记载及仰韶文化遗址中的刺绣残片考证,鲁绣是我国起源最早的绣种之一,于春秋时期兴于齐鲁,始称齐纨、鲁缟,被称为“百绣之母”。鲁绣品种繁多,主要有即墨花边、高桥手绣、文登鲁绣、五莲割花、烟台绒绣等,工艺技法丰富多彩。



即墨花边

鲁 绣


即墨花边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技艺源于鲁绣,又融汇了欧洲织绣技法和图案风格,是一种在青岛市即墨区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特色手工技艺。

即墨花边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末年。乾隆年间即墨西北地区一带已经广泛流传着“小扣锁”(捏绣)和“绣花”两种民间手绣技艺。

来源:即墨区文化和旅游局、QTV财经

即墨花边集锁、编、织、缠、拉、露、镶等20多种工艺和80多种针法于一体,是花边编织与手工绣花两种传统手工艺的完美结合,是极富地方美术特色的手工艺品类,被誉为全国抽纱商品中最有名望的产品之一,在国际上素有“抽纱瑰珍”之称。



高桥手绣

鲁 绣


高桥手绣作为鲁绣的典型代表,以山东省沂水县高桥镇沭水村为核心传承区域,至今已有270余年历史。其色彩绚丽、装饰性强,且经济实用,深受普通百姓喜爱。绣师们将生活与艺术有机结合,将美好寓意以“插花描云”呈现于世,诠释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来源:沂水第一网讯

高桥手绣工艺精良、特色鲜明。包括刻版、粘布、描花样、绣花、缝边、填充、上穗等七道工序,绣制针法复杂多变,造型手法粗犷里见精细,传统刺绣平面与布艺三维结合,极具立体雕塑之厚重与视觉张力。色彩运用大红、大绿、艳紫、明黄搭配,间以金银钉珠,浓艳而不俗,端庄而不陋。高桥手绣用缤纷的丝线和色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斑斓的画卷。



文登鲁绣

鲁 绣


文登鲁绣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兴起,至唐而盛。据《唐书·地理志》记载:“登州土贡赀布。”说明早在唐代文登的纺织工艺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所织细麻布作为贡品已闻名遐迩。

文登鲁绣有别于“苏、粤、蜀、湘”四大宫廷名绣,而自成一派,独具一格,并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中华民族悠久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文旅文登

文登鲁绣运用几十种不同颜色的彩色绣线,经平针或编、结、缀、打、补、贴等多层次的技巧绣制,可以任意搭配,将组花、连花、衬花连接在一起,是文登鲁绣工艺的一大特色。西欧刺绣和抽纱工艺与文登民间的传统鲁绣工艺相结合,形成中西合璧的新工艺。



五莲割花

鲁 绣


“割花”,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五莲县的传统手工艺术品,广泛流传于五莲县及周边地区。

“割花”,一个“割”字,稍显粗犷,但也确实点出了要害之处。所有的割花作品,完成前期的精心纳绣后,最后都要挨上几十刀,小心地从中间割开,一分为二,一对成品才会完美呈现。

割花最早是用来包鞋头的,因为五莲山路崎岖,人们用结实耐磨的割花缝在鞋子前面保护鞋子。后来发展为用割花做鞋垫,既保暖又吸汗,走起路来脚会舒服很多。割花鞋垫给了最辛苦的双脚最贴心的抚慰。

来源:这就是日照

五莲割花最讲究对称美、充实美和艳丽美,所谓对称美就是上下左右不论图形、色彩、空间都完全要求对称;所谓充实美就是整个绣品不留空白;所谓艳丽美就是用色大胆,大红大绿,鲜亮夺目,对比强烈,绚丽多彩。



烟台绒绣

鲁 绣



绒绣最早可以追溯至两千年前,烟台绒绣随着烟台开埠已百余年。绒绣技艺不仅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工艺针法,更结合西方美术逼真写实的特点,被赞誉为“中国油画”。

绒绣用线为纤维质感的毛线,染色丰富,表现力强。工艺针法由原始的斜针,发展到现在的乱针、十字针、 扒针、掺针、拉毛、铺针、打籽等60多种针法。人物毛发、面部、衣裙皆需不同针脚技法,穿插蟠叠,形、色、神、光在人们目光所凝处细腻融合,可远观也可近赏。

来源: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一幅让人震撼的绒绣精品,用时少则半年,多则一两年。烟台绒绣将“画、绣、艺”绣技理念相结合,从此刺绣技艺完成中西合璧。绒绣,凝聚着人们岁岁年年的牵挂和深情,从谋生的手段逐渐变成了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传承千百年的想象力和历史过往,记录这个时代于一针一线处渐渐脱胎换骨的模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锦是一种精致的纯棉手工色纱(线)织物。历经四百余年的发展,鲁锦织造已经成为糅合提花、挑花、打花、砍花、包花等技法于一体的著名民间技艺。

鲁锦织造工艺极为复杂,大大小小要经过72道工序,它以22种基本色线变化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

来源:嘉祥发布

或横或竖经纬线,织成老布御风寒。鲁锦摸起来就像握住老人家的手,粗糙而又温暖,再加上柔软的触感,使它与人有着亲近的关系。纯棉质地、手工织造、民族图案三大特点,让鲁锦返璞归真,让身披鲁锦之人回归自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出现的丝织中心,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左右,即春秋时代以临淄为中心的齐鲁地区。“齐国给献素缯帛,飞龙凤皇相追逐”,反映了当时丝绸生产水平之高。

齐国生产的“冰纨、绮绣、纯丽”等高档精细丝织品,不仅做到了国内“人民多文采布帛”,能够充分自给,而且还大量输出,畅销各地,以致于“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

“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这首民谣是对明清时期周村丝绸业的描述。清代乾隆年间,乾隆帝来到这里看到商贸发达,经济繁盛,题词“天下第一村”。

来源:淄博市文化馆订阅号

周村丝绸织染技艺主要包括缫丝、丝织、印染三大部分,具体分为泡丝、络丝、并丝、捻丝、整经、摇纡、织造等程序,所生产的丝绸以花型大方、色泽鲜艳、质地坚韧、组织缜密、手感丰满、富有弹性等特征而著称。目前,周村丝绸传统手工技艺产品共有八十余种,有乔其纱、花绉缎、和服绸、双层夹心长巾、织锦等一百多个花色。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茧绸织染技艺是以柞蚕丝为生产原料,使用踏板木织机,手工湿织、松式练染、自然晾干的传统生产技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工具;二是组织设计;三是生产技术——軖丝技艺、织造技艺和练染技艺。

茧绸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野蚕成茧,被于山阜,人收其利焉” (《后汉书·光武帝纪》)。茧绸的生产长期是以家庭手工业形式存在的,是山东民间生计的重要来源。

来源:中家纺、茧绸染织 shantung

明末清初,伴随着柞蚕人工放养及织染技术的日臻成熟,茧绸以其质量精致、价格低廉等优势而名声远播,清朝中期至民国时期远销海外,商业价值日益凸显,茧绸品种逐渐增多,曾一度成为二十世纪世界性的产业。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散发着东方文化魅力的芳香。

蓝印花布的颜料是靛蓝。它是从一种叫做蓝草的植物中提取的。物理性能稳定,色泽素雅。现在费县、莒南等地仍有种植。我国很早就有采蓝、制蓝的记载。《诗•小雅采绿》:“朝采蓝。”这里的蓝就是蓝草。战国时曾任过兰陵令的荀子在《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蓝印花布的图案多以七点花为基调,形似猫蹄。结构用小圆点、短线、小块面组成,形成富有特色的装饰性图案。

来源:淄博市文化馆订阅号

印花布的图案纹样以梅、兰、竹、菊、花、鸟、鱼、蝶、龙、凤为主,有的采用“轱辘钱”、“盘长”等传统纹样。有些题材如“鲤鱼窜莲”、“凤戏牡丹”等,用来象征喜庆、吉祥和幸福。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彩印花布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手工艺品,据传源于秦汉,盛于明清,以奇异的艺术形式,独特的面貌,古朴而浓艳的风格见长。色彩以大红、翠绿、桃红、紫、黄等色套印为主,图案富丽堂皇,民间通常以“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来形容彩印花布的绚丽多彩。

沂蒙山区儿女婚嫁至今沿袭着“传启”的习俗。“传启”是有讲究的,无论男方送女方的嫁衣、聘金,还是女方回男方纳的“千层底”,都包在一方花布里。这方花布叫“花包袱”又叫“包袱皮”,谐音“包住福气”,寓意吉祥美好。“花包袱”讲究喜庆,印着大红大紫的牡丹、荷花、龙凤等图案,用的就是沂蒙地区特有的彩印花布。

彩印花布制作技艺精细,要经过打版、制版、绘画、刻版、熬油、油版、挑选坯布、脱脂脱浆、调色、一色一版,要根据不同的尺寸进行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进行染色等十几道工序。

来源:文旅临沂、中家纺

临沂彩印花布的特点就是以点代线,作品的设计继承了传统基本纹样,又进行了创新再设计,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同时融入了一些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的形象释义,在强烈的装饰性之外又赋予了彩印花布以人文情怀。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乐于分享。部分图片文字素材来源文旅山东及网络,仅限于分享展示好客山东之美,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