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民族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不断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传承、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是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和指导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屹立世界东方,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住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守住了自己的文化之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植根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华文化是其植根的丰厚沃土。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因为我们的道路和制度立足于中国土壤,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现实基础,符合中国国情,因此是最有生命力的。
  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源泉。民族凝聚力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是激励民族成员为民族生存和发展共同努力的内在动力,是民族历经磨难而永不衰竭的根本因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源于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文化,蕴藏在每一位民族成员内心深处,是保持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大一统”理念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灵魂。这一思想影响了无数中国人,对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儿女在“大一统”思想影响下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向心力,使中国始终以统一的大国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源泉。可以说,没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就没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统一,就没有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实现发展和进步,都需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文化是精神产生的土壤和根基,精神是文化的灵魂和品格,中国精神必定要从中国文化中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甚至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的神话传说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代表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无不体现着这种精神。不计成败,不计得失,只知一往无前地进取。中国人的祖先用这样的故事告诉后代:可以输,但不能屈服。这是一种至可宝贵的民族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就永远打不败,击不垮。这种思想精神曾经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提供精神支撑,它依然会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异常复杂,虽然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点赞越来越多,认可度越来越强,对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理性认识逐步加深;但是唱衰中国的、鼓吹“中国衰落论”“中国崩溃论”者大有人在。越是面对外界的质疑、不确定,我们越要有定力,越要有自信,不能随波逐流,摇摆不定;否则就会陷入彷徨无依,无所适从,就会患“精神分裂症”,那对一个国家来讲是一种灾难。所以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壮大中华文化实力,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让被整个民族共同认可、普遍接受、一脉相承且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和最坚实的根基。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自信,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坚定文化自信,重要之点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宣传阐发,大力传承弘扬那些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的价值资源。要礼敬自豪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文化的本土性和民族性,增强文化的自主性和原创性,坚决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倾向,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创造未来。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中华文化,我们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对待传统文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觉意识,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不能简单地一概肯定或否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要立足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挖掘和弘扬那些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文化基因,不断激活其生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努力展示中华文明独特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一要有过硬的作品。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二是传播的形式要多种多样。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三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总之,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就有信心有力量做好今天的各项事业。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