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中华曲艺的当代魅力

曲艺人不仅是在表演和传承传统艺术,更要观照现实、反映现实,说新唱新,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重视发展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拓展风格流派、形式样式,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作为一名从艺近50年的曲艺工作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大鼓传承人,现场聆听重要讲话,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梅花大鼓又名梅花调,是一门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传统曲艺,历经几代创作者千锤百炼,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唱腔体系和音乐程式。它擅长抒情,旋律徐缓,以腔取胜,以情动人,为观众所喜爱。无论是去农村、工地演出,为基层群众带去欢声笑语;还是进校园、社区推广传统艺术,辅导曲艺爱好者;或者参加全国曲艺传承人示范交流展演,我都能感受到曲艺深厚的群众基础。

人们喜爱曲艺,听其中的味儿,也琢磨其中的理儿。曲艺兼有审美、娱乐、教育、认知的功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所以,曲艺人不仅是在表演和传承传统艺术,更要观照现实、反映现实,说新唱新,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2020年大年三十晚上,在电视上看到医护人员逆向而行,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前线的画面,我哽咽了。都说曲艺是文艺轻骑兵,我作为曲艺老兵,虽然上不了前线,但也要尽己所能,用作品为白衣战士鼓劲。于是我迅速联系曲艺家崔琦、韩宝利老师,开始线上合力创作。年逾古稀的韩老师连夜谱曲,凌晨4点完成了第一稿。待音乐编辑将电声伴奏做好传来,我拉着女儿到拢音效果较好的卫生间里开始了排练。女儿一手举着手机放录音,一手拿着另一个手机录我的演唱,我一遍一遍地反复演唱,力求达到最好效果。整整录了9个小时,直到深夜才完成作品《天使颂》。以鼓曲形式讴歌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为抗疫宣传贡献一份力量,这一经历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曲艺接地气、抒胸臆、反应快的优势,体会到生活和人民是曲艺说新唱新的源头活水。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密切曲艺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不能仅仅靠吃老本,还要有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观众的审美品位提升了,文艺产品的选择多元了,曲艺更不能松懈。有一次,北京广播电视台来天津录制一组曲艺节目,我拿到的是一段以三峡为题材的梅花鼓词《峡江图》。本来只用梅花大鼓的形式稍加变化即可,但我觉得这个作品气势磅礴,若是以交响乐作为伴奏,更能唱出祖国山河巍峨雄壮的气势。于是,我先创腔,后邀请作曲家帮助配器,一起打磨了很长时间。等到电视台录像的那一天,音乐响起,号子声传来,船行江上,山水恢弘、云雾缭绕的意境一下子就出来了,与鼓曲演唱相得益彰。那一刻我知道:一切都值了!

2014年,梅花大鼓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作为传承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如何做好活态保护,把自己所学更好地传承下去;如何发展各种表演手段,把曲艺推向一个新高度,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课题。传承传统艺术,不仅要有新一代演员、创作者,还要有新一代观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传统艺术永远活跃在舞台上。现在,艺术院校在培养演员、伴奏员、词曲作者、理论研究人员方面已初具规模,培养观众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任重道远。

还记得1984年,中国说唱艺术团赴国外演出,那时候我才20多岁,是团里年龄最小的演员。有一天,我们在能够容纳三四千人的场地演出。第一次站在国外舞台,面对这么多外国观众,我的忐忑可想而知。担任领队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看出了我的心思,在我快上台的时候,他拍拍我的肩膀说:“孩子,别害怕!”我站到舞台上,刚开始表演就听到雷鸣般的掌声,这让我立刻放松下来,全身心投入演出。那一次,我深刻认识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的璀璨艺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也不缺少掌声和喝彩。

这么多年走在传承梅花大鼓的艺术道路上,我丝毫没有动摇过。曲艺的芬芳带着泥土味,曲艺的光彩折射现实人生。这门艺术积淀着中华文化的宝贵传统,我愿意守护它、传承它、发展它,潜心创作、锐意创新,努力拿出更多表现人民群众、反映时代风貌、弘扬中国精神的精品佳作。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