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系列采访——小小五谷释大千世界,“钢城手造”弦歌不辍
“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即将开启,我们钢城区将广泛组织钢城手造企业积极参展,在展示好钢城手造产品的同时,向国内外推介‘美丽新钢城、鲁中会客厅’形象,借此次展会。我们也学习借鉴其他区县推进手造产品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积极开拓手造市场,力争达成合作项目,做大做强钢城手造品牌,擦亮钢城文化新名片。”靳玉波表示。
以“粮”为笔,用“玻璃”作纸。在周氏豆画技艺展示现场,第六代传承人周光春用一粒粒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粮食,描绘出一幅幅灵动画卷。据他介绍,豆画也叫粮食画,起源于古代的五谷祭祀活动,艺人利用五谷、草籽、花种的自然形状和颜色,经过防腐处理后,在木板或瓷盘上拼粘各种吉祥图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记者了解到,像豆子、大米、玉米这种大颗粒的可以做主干部分,而人物表情、花朵等比较细腻,就需要用到奇亚籽、野苋菜种子等细小颗粒。在20多种材料中就属野苋菜种子最难粘贴,一粒野苋菜种子,直径不足一毫米,周光春需要用细竹签粘上胶水,再用竹签粘住一粒野苋菜种放在玻璃板上,再熟练地调整其位置,而这往往需要1—2分钟才粘贴到合适位置。
随后,记者团来到靳氏针绣工坊。挑、钩、拢、合……在现场,手艺人们手指往来如飞,用木棍削的勾子一样的木针,通过手指钩线的技巧,将一条线编织成一片织物,进而将织物组装缝合成想要的形状。据悉,靳氏针绣起源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16年,靳氏针绣被公布为市级第五批“非遗”项目。
靳氏针绣第四代传承人董淑梅在继承针绣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吸收当代针绣文化技艺,开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作品,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在仙人桥村成立巾帼手创艺术培训基地,既解决了员工短缺问题,又增加了群众收入。目前参与该项目的妇女,在不耽误日常田间劳动的前提下,每人每天的收入在30元左右,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一期培训有近100人参加,今后还将陆续培训500人以上。
谈及红木家具,大多数人的传统印象中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戴着老花镜的匠人,用手中的撮子、卡尺、墨盒、漆料,将一块块木料或凿或锯,叮叮当当中组装起一件件家具,满满木匠手工活的画面浮现在脑海。在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手工活成了辅助,智能制造带给人们的是一件件古色古香而又精致的家具,完全不失精雕细琢的美感。据悉,2015年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正式建成开业,是目前国内专项展示红木家具、工艺品的博物馆。2017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目前,巧夺天工主要生产檀香紫檀、交趾黄檀、微凹黄檀、绒毛黄檀、大果紫檀等中高端精品红木家具。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