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亿年前,有翩翩燕子飞——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系列集中采访走进莱芜区


  编者按:

  9月15日-19日,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将在济南举办。为提高博览会的知名度、参与度,8月5日,博览会系列集中采访活动正式启动,由中央、省级、市级主流媒体记者组建而成的全媒体探访团,陆续走进本届博览会各大分会场,走进济南各区县有特色的文旅产业园区、文旅企业、手造工厂,挖掘生动故事和鲜活典型,展现山东、济南在文旅融合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莱芜地处鲁中,古称嬴牟,是“伯益封地、嬴秦祖里”,孔子问道、观礼之处。这里齐风浩荡、鲁韵悠长,留下了长勺之战“一鼓作气”的不朽传奇和夹谷会盟“化干戈为玉帛”的千古佳话,境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众多传统手工艺源远流长。

  8月24日,中央、省级、市级等众位媒体记者走进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系列集中采访活动”的第八站莱芜区,分别来到凤王翔锡雕、山东圣一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山东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起感受在沧桑巨变的时光里,被手工艺人赋予的蓬勃生命力与文化创造力。

  手持锉刀,一挑一嵌,一切一抛,随着刻刀的不断变换,长条形的锡片逐渐显露造型与纹路。在凤王翔锡雕工作室,非遗锡雕传承人王圣良正聚精会神地雕琢着作品。“锡雕艺术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技术本身,它考验的是一个人能不能静下心来,几十年做一件事。正是一代又一代匠人的这份执着与热爱,才让这项古老的技艺流传了三百多年。”王圣良告诉记者。

  据介绍,“凤王祥”锡雕采用纯手工工艺制作,采用手工技法打造器具外形,作品多为空心结构。作为莱芜锡雕的代表,其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共分为:设计、熔料、制板、下料、裁剪、打坯、焊接、锉削、塑形、旋光、雕刻、精抛光十二道工序。作为主要的制作步骤,雕刻技法借鉴了木刻、石雕工艺,并独创了“拉焊”及“堆焊”的金属雕刻技法,让作品更加的灵动自然。

  如今,王圣良已经把历史的交接棒传到了儿子王绪贤手里,大学期间学习应用电子技术的他,在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家选择锡雕创作。“这门手艺,在我家已经300余年的历史了,它不仅是门技艺,而更重要的是门长久的事业,必须有一代一代的传承人,努力把它发扬下去。”王绪贤表示。

  峥嵘化石亿年沉,纷纷燕子入残痕。说到古生物,你可能会想到庞大的恐龙、神奇的始祖鸟……但还有一类不起眼的史前动物,不光资历比上面这些明星都古老得多,而且知名度也毫不逊色:这就是三叶虫。在山东泰山山脉的莱芜山区,人们很早便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化石。经过大自然的沧桑巨变,这些三叶虫的遗体形成化石后,形状姿态像飞翔的燕子,所以人们将这种石头称为“燕子石”。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团一行来到山东圣一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参观了神奇的燕子石。

  据悉,燕子石不但是研究古生物学的珍贵资料,也是一种独特的观赏石和工艺原料,它可以制成文房四宝、笔筒、花瓶、扇面、插屏等。燕子石工艺品还多次被选为国家礼品馈赠国际友人。据莱芜区燕子石传统技艺传承人丁永强介绍,好的燕子石和好的石料外形再加上好的艺术手法所制成的燕子石工艺品,充分体现了其本身具有的地久天长、福寿延年、快乐天使、喜庆吉祥的深刻含义,深得文人雅士的赏识。

  随后,记者团走进山东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见证了齐鲁粮油的历史与魅力。山东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梅木向记者团介绍,公司始建于2000年5月,早在清代就有“郭记榨油”的称号,已小有名气。在第四代传承者那里发展为“谢家油坊”。2016年山歌公司完成规范化改制,建立健全了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2019年,山东省第二届粮油产业博览会举办,山歌公司自主研发全国首个“粮油私人订制智慧系统”正式上线,实现了从功能性向服务性的蜕变,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该智慧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渠道销售的模式。

  近年来,山歌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工艺”,将古法榨油技艺融入到现代高端花生油生产中。并积极探索“制造品牌差异、打造品牌个性化”的运营策略,凸显非遗技艺的“凤凰涅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莱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研究保护和‘双创’工作,在打造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上持续用力,不断壮大文旅融合和产业发展优势,为推动文化强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共济南市莱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政府新闻办主任曹琳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莱芜区是一片“人文沃土”,更是一片“手造沃土”。目前,莱芜区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市各县区首位,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24项,市级非遗项目150项,区级非遗项目101项。经过多年的发展,莱芜区手造产业呈现出“重点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通过培育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区域手造产业发展,收到良好效果。

  来源: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魏俊怡 吕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