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9月27日至10月7日在曲阜举办


  9月20日下午,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办。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教育厅、济宁市人民政府、衢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将于9月27日至10月7日在山东济宁曲阜举办,主题为“对话孔子 互鉴文明”,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鲜活灵动的形式触摸“东方先哲”的千年文脉,让孔子走近群众、走向世界文化交流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文化“两创”、加强孔子及儒家思想阐发与传播高度重视,今年5月视察山东时强调,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山东扎实开展节会筹办工作,策划了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十九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与朋友共”——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活动等五项重点活动,并开展“对话孔子”——百项文旅活动。
  山东省副省长温暖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正值孔子诞辰2575周年,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行山东曲阜主会场、浙江衢州分会场共祭孔子,开启新的办节体制的第一年,节点特殊、意义重大。山东坚持守正创新,将“节俭办节”和“务实高效”贯穿始终,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山东诚挚邀请海内外各界友人和媒体朋友届时相聚在孔子家乡,亲身体验“好客山东”的真挚热情。
  这是一场全球共襄的文化盛会。力求“山东主场、全球参与”,邀请境外嘉宾370余人参加,其中包括多国驻华使领节。联动70多个中国海外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开展“礼乐天下——孔子文化国际传播”;开展“我眼中的孔子”全球Z世代图文短视频征集活动,以国际化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这是一场美美与共的文明交响。创新祭孔大典举办方式,在曲阜设主祭场,与“衢州祭孔”“境外祭孔”“云祭孔”联动;开展“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探源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举办“高山仰止”——新杏坛·大家讲,邀请中外著名文化人士共同阐发孔子思想的时代价值。通过举办这些人文交流、文明对话活动,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画卷。
  这是一场全民共享的文旅盛宴。探索市场化办节手段,吸引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广泛参与,从9月15日中秋假期第一天启动“对话孔子”——百项文旅活动,还将创新举办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在节会期间推出文艺演出、展示展览、民俗体验等活动,倾力打造全省全域文旅嘉年华,繁荣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副局长许蓉表示,本届国际孔子文化节共有来自36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嘉宾参加,在地域范围上涵盖五大洲;境外嘉宾身份更具多元性,包括国际组织、国际友城、驻华使节代表,境外孔庙、文庙、书院、儒学机构代表,境外孔子后裔,海外华人华侨代表和境外青少年代表。“文化和旅游部将积极支持山东省人民政府,把孔子文化节打造成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为扩大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贡献。”许蓉说。
  文庙、书院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磊介绍,截至目前,共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45家文庙书院的管理者,来自中国、法国、德国的10余位专家学者将参加“斯文在兹”——全球文庙书院溯源之旅活动,交流文庙书院保护利用经验,研讨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合作智慧方案,发布《文庙书院保护传承曲阜宣言》,举行《“斯文在兹”儒家文物主题游径建设规划》编制启动等活动。
  济宁市深耕儒家文化沃土,不断创新孔子文化节载体,奋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高地。济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冰说,节会期间,按照全民参与、全域办节要求,市县将联动推出六大主题、103项文旅活动,策划举办“跟着孔子游济宁”“沐浴咏歌”文化体验和非遗手造精品展,让中外嘉宾切身感受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多姿多彩。
  今年,祭孔大典将在浙江衢州设分会场。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崴介绍,衢州在实施孔庙修缮、孔子文化公园及孔庙周边环境改造提升等工程的同时,优化祭典仪规仪程,突出“当代人祭孔”,在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哲学系等指导下,形成了以“尊圣崇礼 全民祭孔 天下大同”为主题的祭典仪程。接下来,将举办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
  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山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统筹做好顶层设计与项目带动、统筹做好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统筹做好“以文化人”与产业发展、统筹做好“走出去”与“请进来”,奋力谱写文化“两创”新篇章。山东省副省长温暖表示,山东将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大众日报 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