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评论 | 政府纾困背景下旅行社企业发展建议
作者:李志强 黄玉莹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显示的旅行社接待人数,较2020年同期又出现了大幅下降。当前,旅行社从业人员对行业发展的预期不断下调,行业人才流失率持续走高,行业发展信心再度下挫。坚定行业发展信心成为当前解决旅行社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信心来自国家对疫情的有效防控。我国是世界上疫情防控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在各个行业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防疫抗疫经验。在旅行社行业,文化和旅游部多次更新发布了《旅行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对旅行社行前管理、行程管理、内部管理、应急处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引导规范,助力企业发展。
信心来自政府精准扶持政策。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十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随后,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抓好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调整暂退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相关政策的通知》,这是继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抓好金融政策落实 进一步支持演出企业和旅行社等市场主体纾困发展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加强政策扶持 进一步支持旅行社发展的通知》之后,又一批帮助旅行社纾困的政策举措。广东、湖北、四川等地针对旅行社行业存在的主要困难专门出台纾困政策,从服务保证金改革、融资支持、社保减免等多个方面给予帮扶,江苏、福建、云南等省份更是直接给旅行社发放数千万元奖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信心来自旅行社的价值和市场的需求。旅行社行业会消失吗?这个问题的争论早在1996年开始收取旅行社质保金时就开始了,2000年入世国外旅行社“狼”来了、2003年非典一大批OTA相继成立、2019年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破产、2020年国庆期间福州由旅行社接待的游客不足游客总数的2%……一次次将旅行社是否会消失的话题不断推到风口浪尖。但现实是旅行社行业并没有消失,而是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大众旅游时代,人们的旅行需求旺盛,旅行社只要能够整合资源匹配顾客需求,就一定能够长期生存。
《若干政策》等文件一方面帮助旅行社减免相关经营费用,以实现节流目标,另一方面鼓励相关部门采购旅行社业务,以实现开源目标,开源与节流同向发力有利于加快旅行社纾困步伐。旅行社要创新经营方式、拓展业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
第一,加快拓展政府鼓励的业务。《若干政策》第28条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将符合规定举办的工会活动、会展活动等的方案制定、组织协调等交由旅行社承接。广东、四川等地鼓励相关部门将研学旅行、红色教育培训纳入旅行社代理服务的范围。旅行社在拓展上述业务时要注意:针对工会组织的活动,旅行社的产品设计要突出党建引领、地域文化、集体主义等主题的融入,并在有限经费支出条件下保证游客需求的实现;针对红色教育培训,旅行社要强化红色基因传承、体验拓展、场景教育,同时做足经费预算、严控经费支出;针对研学旅行,要用精细化产品赢得学生、学校、家长等多方主体的认可。
第二,加强拓展异业合作业务。旅行社是连接旅游供应商和游客的重要平台和纽带,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关系和营销经验,因此具有得天独厚的异业合作优势。旅行社的异业合作可以从两个方面铺开:一是加强与具有大量用户的加油站、大型超市等企业合作,通过加油送旅游、旅游送购物等方式共同分享客源;二是加强与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工业产品生产厂家合作,以联合方式促销产品。
第三,积极探索小型定制游业务。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游客需求更加复杂化、碎片化的特点,旅行社可探索性地开展小型定制游业务。一是针对家庭群体,开发多个家庭间的“亲友之旅”与单个家庭的“亲子之旅”“携老之旅”,增进家庭间友情,密切亲子关系,营造尊老氛围;二是针对旅游要素,在《若干政策》加强对餐饮、交通、住宿行业纾困扶持的背景下,开发特色美食游、特色住宿游、特色交通游,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和体验感;三是针对游客日益增长的沉浸式体验需求,增加VR、AR体验项目,营造多层次、立体化体验场景。
第四,着力提升服务能力。一是根据业务性质要求针对性地选择线上、线下经营方式,并将两者有机融合,优化服务效果;二是用好我国数百项旅游标准,制订并完善企业标准体系,在标准化服务基础上以个性化服务赢得游客、留住顾客;三是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旅行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要求,加强员工防疫知识与应急处置能力培训,加强游客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控意识宣传教育。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