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两创”激扬文旅融合魅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尼山圣境秀夜游再启,数百架无人机编队尼山夜空,随着音乐响起,以“流星雨”的形式瞬间点亮整个夜空,过眼之处、星辰大海

  □ 大众日报记者 孟一

     大众日报通讯员 蒋琰

  着一身霓裳羽衣,徜徉于尼山圣境,挥笔泼墨,笔锋过处,是漫天划过的“流星”;千年“射礼”,以“非遗”弓箭制作技艺为媒,击穿正在直播的手机,将“御而不武”的理念射入当代人心中;“仁义礼智信”不仅可以宣讲于学堂之上,更能融于文创产品,穿在身上、拿在手里,让游客在吃吃喝喝、逛逛遛遛中,冷不丁地悟出一丝道理……当“两创”成为文旅融合的尖兵利器,“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便开始满溢出厚重又时尚的文化气质,以符合时代语境的创新表达,释放出藏也藏不了、按也按不住的“济宁魅力”。

旅游内容创新

人工流星雨背后的
“中国式浪漫”

  如果你错过了年初的天琴座流星雨,那么这个夏夜,完全可以选择到尼山圣境弥补一下遗憾。

  5月7日入夜,随着音乐喷泉的涌动,数百架无人机在至圣广场急速升空,一会儿列成孔子周游列国图,一会儿排作《论语》书卷,最终,骤然化作一场壮观的流星雨,和着悠扬的中国风乐音划过天际,瞬间把人拽入了一片浪漫地,那是独属于国人“夜阑雨骤悄无声,自带星光万目迎”的“中国式浪漫”。

  “流星雨飘落的瞬间,我全身的汗毛全都竖了起来,这种澎湃,除了源于被激发出来的文化自豪感,还因为儒家元素与流星雨的跨界混搭,充满了惊喜与创意,符合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谈起这场新升级的夜游活动,来自济宁的游客岳文静直言,传统文化搭载时代悬翼,用全新的表达更好地阐释了文化魅力。

  深化文旅融合、丰富旅游内涵,核心在于以“两创”为切口,满足市场化和年轻态需求。“我们锁定了‘国潮’‘穿越感’‘参与度’等几个关键词,结合手读《论语》等传统文化体验项目,推出了尼山汉服游园会等新活动,让游客们能够在穿起汉服打起灯后,边体验‘穿越’边吸收文化精髓。”尼山圣境市场产品部助理部长汪飞说,仪式感与体验感并重的活动,大幅提升了游客的旅行体验,也引发了文化共情。

  从坚持繁荣“日游夜演”旅游市场,济宁各地先后推动《金声玉振》《微山湖》《礼门义路》等一批旅游演艺节目登上舞台;到推出运河泛舟、梁山习武、微湖听涛等极具地方特色和代入感的旅游项目;再到以重要节庆、时令等为节点,设计推出的文化灯会、赛诗会等,充满创意巧思的活动,正为济宁旅游注入着源源不竭的文化动力。

文化呈现创新

线上+线下
“非遗”引来远近宾客

  日前,一场济宁汉画像石风潮席卷了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海外社交媒体,来自遥远东方古国的神秘图样以及蕴藏在其背后的《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泗河捞鼎》等经典历史故事,引发了广大海外网友的兴趣。作为活动的重要补充,主办方还特意融入了拓片制作、活字印刷、篆刻等“非遗”项目推介,实实在在为济宁旅游圈了一拨“粉”。

  “这幅车马图太帅了!等疫情过去,我一定要去济宁体验一下拓片制作,拓回来挂在客厅里。”来自德国的Twitter用户“Matteo”留言道,济宁的“非遗”技艺就像变魔法一样,用一些看上去很古老的工具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文化作品。

  做传统文化游,如果守着IP卖门票、不讲创新吃老本,就很难触碰到游客的文化神经。对此,济宁旅游带着必须要让文化“活起来”的使命感,把更多精力倾注在强调动手的“非遗”项目开发上,楷木雕刻、年画制作等一批传统技艺因此从幕后走到台前,融入进“线上+线下”的旅游活动中。

  除了“非遗”项目的转化引用,致力于传统文化创新呈现的济宁还打出了一套犀利的组合拳:原创动画《多宝一家人》《三孔智慧研学系统项目》2个项目荣获全省数字文化创新创业大赛奖项;研学游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先后培育出国家、省级、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60多家……丰富多彩的文化诠释,正以文化洼地效应聚集起各类旅游要素,打开了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通路。

旅游产品创新

一条“文创街”
点燃乡村游

  今天,再穿行于济宁的大小景区,已经越来越难看到“同一张脸”的旅游纪念品,取而代之的是充满文化特色的原创文创产品。

  不论是邹城市与京东合作推出的“仉盟人”系列孟母孟子文创产品,还是孔子博物馆复仿孔府旧藏制作的明代系列服饰,抑或是太白湖新区新近呈现的“太小白”文旅新IP……旅游产品在创意和定制端的持续发力,赋予了旅游市场旺盛的活力。而这股文创潮,也渐渐从城市涌入了乡村。

  记者在位于泗水县圣水峪镇东仲都村的龙湾湖文创街看到,曾经残破的石头小院,在经过改造后被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创业者所认领,摇身变为鲁班记忆工作室、陶朱工坊、艺舍等特色文创小店,制作出了以古建筑榫卯结构为架构的“卯”家具、以桑蚕文化为基础的蚕茧系列手作、以儒风孝道为依托的主题陶艺……山沟沟里集聚起的文化创意,不仅点燃了乡村振兴的连绵“薪火”,更架起了城市与乡村间的桥梁,让升级版乡村游直通城里人的内心。

  “聚集的文创项目引来了游客,推动了餐饮、住宿等功能性配套日渐补齐,而成熟的旅游环境又将反哺项目更好地进行创意设计。”鲁班记忆工作室负责人马明文说,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不仅可以使景区摆脱单一的门票经济模式、提升游客体验,更有助于区域文化的系统性发掘和活态化传承。

  近年来,济宁市正持续优化文创产品研发布局,在鼓励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连续举办七届“创意济宁”文化产品设计大赛,面向海内外征集作品4000余件,先后推出“诗礼夫子”“尼山五常杯”“五常印”等优秀作品,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发展大道上扎实前行。         

任城区:打造文化“两创”平台,把非遗“抖”入寻常百姓家

非遗上线,引来点赞310余万

  □大众日报记者 王浩奇

    大众日报通讯员 王文涛 袁进 报道

   “这是头部,上边这里分别是它的眼睛和胡须……雕刻的时候一定要屏气凝神、心无杂念,不然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5月6日,济宁市任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补光灯开启,摄像机开机,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被搬进线上直播间。中国手工印钮雕刻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陈建民专心致志雕刻,刀走屑飞,一只生肖虎跃然石上。一旁的主持人同步跟进解说,一个小时的工夫就吸引了200多人围观、2万余点赞量。

  “真没想到这么受欢迎!原来多是自刻自赏,很少为人所知,如今非遗文化‘飞’上网络平台,走进公众视野,让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在陈建民看来,自己这门老手艺的“新生”,和当地的文化“两创”政策密不可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打造特色“非遗”展示空间是推动文化“两创”、激发传统文化活力的有力抓手。任城区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侯广卫介绍,任城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展示空间,通过集中展示剪纸、刺绣、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以及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展示、互动教学等活动,让群众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地方历史文化底蕴。

  今年2月21日,任城区依托融媒体中心在抖音平台打造了“声远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节目,邀请各类非遗传承人直播展演。通过“非遗+直播”模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互联网资源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真是太精美了,打开就停不下来”“有种想亲手试一试的冲动”……昔日“养在深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经上线,迅速引发众多网友围观、互动。在当天的直播活动中,葫芦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永贤、内画鼻烟壶非遗项目传承人丁新厂和印钮雕刻技艺项目传承人陈建民一一现身,分别向观众介绍其非遗项目、展示优秀非遗作品,带大家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声远记忆”自2月21日以来开播103场,260余人次非遗传承人、书画名家等前来做客,累计吸引3万余人围观、310余万次点赞。

  任城区作为济宁市文化“两创”试点县市区之一,坚持以“八个融入”为总抓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学生教育、干部政德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打造文化“两创”示范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任城经验。不仅如此,当地依托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运河之都 仁义任城”文化品牌。设计制作广告牌、文化墙,完善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升级建设文化场所。开展“美丽庭院”“信用+志愿”“学雷锋”等志愿服务活动,评选表彰运河工匠、最美职工、任城好人等,引导文明行为养成。

来源:大众日报